直到送走了黑袍宦官一行之後,劉毅還在思量張讓那一句話的意思。
張讓就讓這黑袍宦官給他帶了一句話“唯有袁氏子術,曾異議。”
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說只有袁家子弟袁術曾表示過反對,至於反對的內容,當然就是他當北海相這件事。
讓劉毅沒想明白的不是這句話本身,而是“為何?”
在他想來,李賀奏表他為北海相這件事上有人反對很正常,但是當別人都沒意見而只有一個人反對的時候,這就顯得有些突兀了。
若是個他沒聽說過的人反對,劉毅可能還會往“是不是涉及公心,認為他年輕驟登高位不大妥當,因此反對”這個方面去考慮。
然而這個唯一跳出來反對的人是袁術,那就有問題了。袁術很明顯不是那種大公無私的人,那麼這傢伙突然跳出來反對,肯定是有別的原因。
劉毅就納悶了,他自忖和袁術沒有任何的交集,也沒有發生過什麼衝突,從記憶中袁術的發展軌跡來看,他擔任北海相也沒擋了袁術的路,為什麼這傢伙要出來反對?
此前彭木也沒暴露出是他的手下,這傢伙一再挑事,難道是八字不合?
他壓根沒想過,有種人會沒有好處也去幹一件事,就是因為不爽,或者是圖一時之快。所以想了半天劉毅也沒弄出個頭緒出來,只能把這件事先拋在了一邊。
畢竟目前的時間點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袁術大哥還沒死,袁術作為嫡次子,雖然也是嫡脈,但是所能動用的能量有限。
因此現在面對的應該只是袁術本人的敵意,而不是整個袁家,劉毅覺得沒必要自己嚇自己。
但是他還是覺得非常不爽,琢磨著有機會一定要弄袁術這傢伙一把。
想完袁術的事情後劉毅就開始探究起張讓的意圖,張讓派人來給他傳遞訊息這件事實在有些耐人尋味。
劉毅首先可以明確一點,這是張讓向他示好的表現。
但是問題又來了,從目前張讓的地位而言完全沒有必要示好一個小小兩千石的郡相。
他不知道,這其實只是張讓的個人習慣。
張讓也是讀過書的,而且還讀過不少書,其透過查閱漢史發現了一點。
只要是劉氏宗親,都有機率當皇帝!
前有光武,現有今上,都不是根正苗紅的皇位繼承人。
自從張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之後,他就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對所有進入他視線範圍內的劉氏宗親,除了旗幟鮮明的站在對立面的,都給予不同程度的便利和示好。
用他自己的想法就是,“劉氏太邪性,萬一呢?”
因為張讓非常清楚,他們宦官的權勢是建立在皇帝的信任之上的,失去皇帝信任之日,就是宦官喪命之時,而其中最危險的一個時期就是皇位更迭的時候。
劉宏之所以這麼信任張讓等宦官,並不是因為他是個單純的棒槌腦癱,而是因為如果不是宦官傾力相助,他早就被趕下了皇位甚至是喪命了。
在劉宏繼位之初,外戚大將軍竇武聯結朝臣,意圖率軍誅殺宦官,結果行事不密被宦官提前知曉,宦官帶領虎賁、羽林擊退了竇武率領的軍隊,竇武兵敗自殺。
因為這件事,劉宏對和竇武串通的朝臣們失去了信任。
原因很簡單,雖然竇武打的旗號是誅殺宦官,但是傻子都知道,皇帝肯定會對敢於率軍攻打皇宮的大將軍心生忌憚,而大將軍要是不想以後自己倒黴,必定會在事成之後換個皇帝。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