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都快入土了,系統你才來

第41章 外科醫生的最強武器

“不瞞你說,請杜教授出面的那天晚上,我光是白酒就幹了一整瓶,還有幾箱啤的,結果最後還是沒轍……”

張副院絲毫不介意講起自己的糗事。

然後話鋒一轉,道:“但你一開口,肺源就要來了,杜教授很看重你!所以這一次我想請你出面跟杜教授提一提。

“不成也沒事,但只要他答應,咱們臨醫得到的好處非常大,遠遠超過做一臺肺移植術!”

許秋調整了下姿勢,擺出洗耳恭聽的姿態。

不知為何,這一刻張副院突然感到了小小的壓力。

甚至連身子也不自覺就端正了一些,昂著脖子道:“第一個,我們想請杜教授指導一下幾個主任的論文。”

這很好理解。

醫生都是兩條腿走路的,一條是手術刀,另一條則是論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真正的醫生評價體系中,論文佔據的比重遠非醫術能比,畢竟全球都重科研而輕臨床。

一名醫生,手術做得好、不會寫論文,那走到頭就是副主任了,一輩子都是泡手術室的命,沒資格帶組、沒資格做專案,甚至也沒有漂亮的醫藥代表投懷送抱。

這種人被戲稱為“醫學民工”,他們做的工作和流水線擰螺絲沒有區別,只不過工具從扳手換成了手術刀而已。

但一名醫生論文寫得好,即便醫術不咋地,也能比同期更快晉升為主任。

有些醫院為了科研成績,甚至願意花幾十萬、乃至於上百萬的年薪,就為了養一個能寫論文的金筆桿。

本末倒置嗎?

也算。

但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畢竟醫生技術再好,也只能拯救手上的一兩個病人而已。

但科研做的漂亮,搞出什麼新技術、新療法,或者是更優越的臨床指南、治療方案,卻能把人類對某種疾病的認知夯實一些,受益的是該病種現在以及未來所有病人!

而臨醫這邊,論文寫得好的其實不多。

整體水平偏低是一方面,此外就是臨海市既不是省會,又非熱門城市,就是個上不去下不來的小城,無科研經費、無前沿技術、無大佬牽頭、無珍稀病患資源……

四無之下,臨醫的論文數量和質量能上去才怪了。

但,此次事件卻令情況有了轉機!

雙肺移植術,同時滿足“前沿技術”和“珍稀病患資源”兩項。

至於科研經費,其他三項都能解決的話,那臨醫砸鍋賣鐵也要上!

那麼唯一剩下的難點,就是請動杜崇嵐這一尊大神了!

張副院言語間有些激動,道:“杜教授是肺移植領域的專家。我院趁機蹭幾篇由他指導的論文,發個中文核心輕而易舉,過SCI都不難!”

何恆進這時候也補充道:“真要請動杜教授的話,你肯定是受益最大的。而且手裡有幾篇好論文,才沒有同行敢質疑你。”

許秋聽完後點了點頭。

論文和手術刀,前者像是漂亮的華服、後者像是內衣。

哪怕內衣多好看,也沒法時時刻刻向人展示,畢竟不可能當場抓人來展示技術。

但論文是查得到的,好的論文自帶輻射效應,甚至能自發形成技術虹吸效應,只要含金量足夠,地球另一邊的醫生都會因為精品論文而被折服。

當然。

此時許秋更在意的是腦海中響起的聲音。

“任務:完成一篇論文。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