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什麼心思,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
就是因為沐氏的第一條,忠誠的是大明,而非朱棣這個人,朱棣想要自己把控雲南,而不是依託沐氏。
最終朱棣破局還是透過他,將沐晟調離到他這裡的方式實現了。
而且同樣是鎮守大明西南,在他這裡鎮守,沐氏的職責還是沒有變,沐晟沒辦法拒絕,到底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旦沐晟拒絕,那事情的本質就變了。
這也就是沐晟了,要是沐春健在,朱棣恐怕都不會這樣做,沐春可是見過大場面的人。
正是因為這些,沐晟不可能是朱棣安排在他大漢的人。
而排除了沐晟,剩下的張輔、李遠、王聰、王忠幾個人,朱高煦是真的有些拿不準了。
儘管張輔是他好哥們,他很不願意相信張輔是朱棣派來的,但他不能排除,對比起張輔與他的關係,張輔與朱棣的關係同樣不差,尤其是還有張玉與朱棣的關係在。
再想著當初與朱能見面時,朱能與他說的話,朱高煦更是心頭凝重,因為張輔到底是與不是,恐怕還會涉及到朱能。
而一旦涉及到朱能,大明如今武勳的態度,恐怕也會涉及,朱高煦想想都頭大。
“不能慌,應該還有辦法,慢慢想都行,一定得先鎖定大致的人!
就這四個人了,範圍已經壓縮得非常小了!”
朱高煦不斷調整心態與思緒,越是到這個時候,越不能有情緒,情緒只會左右他的智慧。
朱高煦非常認同一句話,事越大,就越要冷靜,沉著應對,憤怒等等的負面情緒,只會降低人的智慧,衝動的情緒會在這個時候爆發,讓人做出衝動、不理智的決定。
辦法總是會有的,就看自己能不能想得到。
良久,朱高煦緩緩平復下來,這次回來大明,對他心態的歷練,朱高煦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成長固然是好事,但過程真的很痛苦。
這種痛苦是挺得過去才能成長,挺不過去就是就此沉寂。
往往真的是刻骨銘心的遭遇,才會真的讓人越發的長進啊。
“四個人,準確來說五個人,還有一個朱武,但這幾個人可能性最大的,還是張輔、王聰、李遠三人啊。”
這是朱高煦最終思考下來,鎖定的三個可能性最大的人。
朱武與王忠的嫌疑比較小,但只是小,不代表沒有。
至於為什麼王忠的可能性也小,就是因為王忠的性格問題,王忠不適合做這樣的事,這樣的事王忠也做不來。
王忠就是一個真正的莽夫,可以說除了打仗,其他的也沒有什麼擅長的,幹情報這事需要心思縝密,做事細心,善於觀察,但這些,王忠是一樣不沾邊。
只要和其相關的,就都不是王忠所具備的。
而且王忠如今這個年紀,性格已經徹底成型,改不掉了,也不可能突然之間改,哪怕就是朱棣動用手段逼迫,也改不了。
當初留給朱棣安排人的時間可不多,他當初提出離開大明,可以說是極為突兀的,他敢料定,朱棣絕不可能是事先提前就有準備的。
而在那麼短的時間裡讓王忠這樣的莽夫改變,即便真的改變了,瞭解王忠的人也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除非王忠也是像他一樣,被人給魂穿了,不然那根本不可能。
只是沒有完全排除的原因,就是他也擔心朱棣也知道這些,偏偏給他來一手反其道而行之。
如今被上過課的他,必須得謹慎,有些虧吃一次就夠了,再吃一次,那就未免太蠢了些。
想到這裡,朱高煦已經大致可以鎖定是哪些人了。
張輔、李遠、王聰,這三個人裡面,他敢保證,至少有一個,很大可能性會有兩個是朱棣安排的人。
想到張輔也在這份可能性非常之大的懷疑名單裡面,朱高煦一時都有些沉默。
雖然從記憶中他知道他與張輔的關係非常之好,歷史也說明了他與張輔關係好,但似乎有個前提,那就是得規避朱棣才行。
張玉作為朱棣的絕對心腹,跟隨朱棣起家的,早早跟隨了朱棣,張輔作為張玉之子,沒道理會離開朱棣才是啊。
“唉,沒有想到到最後,竟然會是這樣一個局面。
不過老爺子啊,你告訴我這些,我又能這麼快推理出來,你是特意在暴露安排的人嗎?
你是想讓我大漢內部徹底亂了啊,讓我疑神疑鬼,誰都不再相信嗎?”
朱高煦心頭問著自己,到了這一步,他反而有些捉摸不透朱棣是什麼想法了。
因為他剛才差點浮現誰也不能相信的想法,但這個想法,在如今他這個時期,太過危險了,這樣的想法,只會讓他內耗。
朱高煦不想內耗,他想要外拓,這個想法就是致命的。
而且這些是朱棣說出來的,沒有說出來的,還有沒有?其實他也不知道。
現在他即便鎖定了三個可能性非常大的,兩個可能性比較小的,但他該怎麼查?怎麼做?
這事要是做的方式不對,他與下面的人,心也散了。
畢竟都是放棄了在大明的一切,跟著他一起出去的人,就憑藉這一點,他都得謹慎處理。
朱高煦知道,這是後面對他的考驗了,心態與處理事務能力的考驗。
“找證據難,怎麼找證據更難,找到之後的處理更是難上加難。
老爺子,你可真是會給我出難題,這種折磨人的事,你也是真的幹得出來。”
朱高煦很是憂愁,現在他是發現了,這個老頭子壞得很。
想著這些,朱高煦不再去想,反正這些事也得等他回去才能實行了。
現在他得回去,該佈置真正的後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