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永樂,發揚靖難

第96章 朱高煦意外又驚喜的收穫,條件交換

人心中的成見,果然就像是一座大山呢,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你們卻是不信,現在,該信了吧?”

朱高煦有感而發,他已經向朱棣表明了幾次心意,他卻是無心與朱高熾爭奪大明,奈何朱棣就是不信,屢屢抱有疑心。

就因為之前他的作為,這種成見,不是一座大山,又是什麼?

而朱棣的這句話,也讓朱高煦暗中鬆了一口氣,朱棣能這樣說,說明他提出來的條件,穩了。

朱棣聽得一愣,越是品味,他越發的認同。

“臭小子,書沒有念多少,說的話倒是有道理。”

人心中的成見像一座大山?

他是真的認同,他自己,曾經又何嘗不是被這樣對待過?

他是真的意外這話是從朱高煦嘴裡說出來的,要是朱高熾說出來,他反而不會驚訝。

畢竟之前朱高煦的莽夫印象,是真的讓人印象深刻。

朱棣不再去想,肅然說道:“多看書是有用的,當初你爺爺就是小時候沒機會,才會嚴格教導我與你的那些伯伯叔叔。

哪怕是你們在京城之時,同樣如此,你應該是深有體會的吧?

這些就不說了,你的這兩個條件,讓我很難辦啊,禁海令是你爺爺定下的,他老人家定下的,我破壞,不合適吧?

而且你的漢國,國便是國,還要稱大漢,你覺得合適嗎?”

朱高煦聽著朱棣的話,此刻他想打人,讓他多讀書?

從小到大,除了這次朱棣教育他了,什麼時候朱棣關心過他這些事?都是徐妙雲在關心。

尤其是聽到後面,什麼禁海令是老朱下的,破壞就不合適?

朱棣破壞朱元璋定下規矩的事還少了?那時候朱棣怎麼不想想這些?

還有他的大漢怎麼了?招誰惹誰了?

別的國不能加‘大’這個字,但他是朱高煦,好歹也是大明漢王出去立的國,叫大漢不行?

朱棣現在把這些拿出來說,擺明是想要得到更多。

朱高煦也不甘示弱的看著朱棣,眼中滿是堅定,他已經退了很多步了,再讓他退步?還想讓他服軟?

不可能!

雖然這個事對他是有利的,但現在正常思維下的真實情況是,他才是受害者。

朱棣還想讓他說句服軟的話?想什麼好事呢?

朱棣看著朱高煦不說話,就這樣面無表情的看著他,又等了片刻,最終一嘆。

“臭小子,你就不能體諒體諒我這個老頭子?

罷了罷了,我已經揹負了不少罵名,也不在乎多背這一個了,只要你能明白我的苦心便是。

你的要求,我同意了。”

看著朱棣多愁善感,似乎是為了他才這樣做的,朱高煦是真佩服朱棣的臉皮之厚。

還明白朱棣的苦心?這是又當又立啊。

大漢國本來就是大明的一部分,這哪怕是朱高煦都無法改變的事實,只不過在大漢實行的是大漢的制度。

本身就是大明疆域之內,朱元璋的禁海令,有用嗎?

大明自己和自己開放經商貿易往來,根本就不會破壞這個規矩,說得朱棣好像為了他受了多大的委屈一般。

至於大漢的稱呼,這個他也承認,反而要更難一些。

別看這一個字,就是極大的不同,漢國與大漢,是本質上的區別。

朱高煦也沒有說什麼,只要朱棣同意,其他的,朱棣開心就好,隨朱棣表演了。

對於那些虛的,他看得非常的淡,他只在意實際得到或者失去的,這才是真正關乎根本的。

因為朱高煦很清楚一句話,當你強大時,無人敢反抗時,自有大儒出來為你辯經。

當弱小時,做什麼,說什麼,都是錯的,別人總能找到理由來反駁你,然後再反手佔據大義,將你定義為各種壞的根本。

唯有自身實力強大,才是根本,弱小,連上桌的資格都沒有。

“爹用心良苦,兒子知道了,定然不會辜負爹的期待。

大明的攤丁入畝,我自愧不如,我之前也不會這些,需要學習的,確實還有很多。

姚太師那裡出了結果,爹你可得來信給我說一下,我也想借鑑一番經驗。

第一次處理這些事務,太多我都不會,底下能用的人也少,現在各地的官吏都還沒有配齊,只有坐到這個位置,才知道爹你和老大的難啊。

對了爹,你能不能讓我調一些讀書人?

大明不缺,我那裡缺得很,政令都無法實行到下面,我太難了啊。”

朱高煦誇讚朱棣,誇著大明版的攤丁入畝,朱棣不就是想要這些嘛,昧著良心誇一誇,沒大礙。

最後也算是他被朱棣整了這麼多,提出的一個小要求了。

朱高煦也是試試,不行就算了,要是可以,白賺。

朱棣聽得一臉的笑容,朱高煦在外面的難,他能理解,他欣慰的是,朱高煦總算肯跟他說自己的難處了。

畢竟明裡暗裡,前前後後針對了朱高煦這麼多,現在朱高煦有這麼一個小請求,他也不介意展示自己的大度。

“你的難處我知道了,這樣吧,在你後日返回之前,我給你調一些讀書人。

不過你也要有一個準備,畢竟能夠去你那裡的,不會多,而且也沒有什麼經驗,需要你自己去培養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