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僅是枚青,大部分人都希望朱高煦能夠打回去。
他們不是對開疆擴土沒興趣,只是在他們眼中,大明才是真正的根,如今實力強大,朱棣又已經死了,朱高燧還被朱瞻基殺害,理由也有了,只要殺回去,朱高煦稱帝,他們盡皆是從龍之功,可以再次回到那片土地上。
至於開疆擴土,到時又不是不能繼續打,他們可是都想要。
朱高煦等了一會,李定榮匆匆走來,面色凝重。
“參見王爺。”
“起來吧,大明發生了要事,你一起給我參詳參詳。”
朱高煦隨即將大明的訊息緩緩說來,沒有絲毫的隱瞞。
說完之後,朱高煦問向李定榮。
“你說,接下來我該怎麼做?”
李定榮神情無比的嚴肅,鄭重向朱高煦一禮。
“王爺,大明太孫朱瞻基,不顧大軍北征之事實,謀害皇帝,又加害大明趙王,殺害自己親叔叔,做出如此天怒人怨之事。
如今大明太孫做出如此喪心病狂之事,大明太子必然也參與其中,身為太孫之父,又為皇上嫡長,竟然也如此之事,這樣的人,如何能夠成為大明太子、大明太孫?
現大明正是需要王爺回去主持公道之時,大明天下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皇帝與趙王被其謀害,還需王爺率軍前往,嚴懲兇手。
臣懇請王爺,以大明江山社稷為重,以百姓為慮,起兵靖難,再造盛世大明!”
李定榮沒有絲毫猶豫,神情堅毅,目光堅定的跪地,目光灼灼的看著朱高煦。
其實在他來的時候,枚青就忍不住跟他說了是什麼事。
對於打回大明,最開始他們沒有人想過,因為那個時候在他們所有人看來,都極為不現實。
後面大漢不斷崛起,大漢的實力漸漸超越大明,尤其是南洋海戰之後,更是讓他們知道大漢對大明的差距。
不過朱高煦一心只想著對外擴張大漢疆域,對大明沒有絲毫興趣,加上朱棣尚在,他們都沒有說什麼。
畢竟大漢已經不比大明差了,他們在大漢得到的,哪怕打回大明也只是這樣了。
可他們覺得大部分人,都是從大明出來的,對大明那片地方,心中誰沒有深深的執念?
外面千好萬好,不如根那裡好。
這些想法,他們每個人都死死藏在心裡,因為他們都清楚對外開疆擴土的心,只得掩藏與放下。
但現在,如今大明發生這樣的大事,讓他看見了絕佳的機會。
李定榮心頭那顆想要打回去的心,又看似活泛了起來。
其實李定榮很感激朱瞻基的,如果只是朱棣病逝,哪怕他勸,在他看來,勸動朱高煦的希望都不大。
但偏偏朱瞻基殺了朱高燧,這就是一個絕佳的理由。
大軍師出有名,這就是最好的出兵理由。
如今李定榮只想勸朱高煦起兵,因為他很清楚,過了這次的機會,後面想要做這樣的事,都師出無名。
且朱高煦會更加不願意了,他們就真的再難回去了。
朱高煦看著李定榮,聽著這些話,面色雖凝重,心頭卻是笑了。
李定榮扣的這些帽子,是真不小,直接將朱高熾與朱瞻基釘死了。
朱高煦一時沒有說話,直到許久,才緩緩開口。
“此事重大,立即通知其他人前來朝議,決定此事!”
朱高煦並沒有直接定下,而是擴大商議的人。
隨著通知下去,所有人紛紛凝重的來到承天殿,每個人儘管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能夠讓朱高煦做出這個動作,都很清楚絕對不是小事,而是關乎大漢的絕對大事。
待所有人到齊,朱高煦將事情說來,所有人紛紛震驚的看著朱高煦。
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大明居然發生了這樣的大事。
緊隨其後,所有人都紛紛開始激動起來,面色漲紅,這是激動興奮所導致,氣血的上湧,讓他們控制不住。
每個人心頭都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出兵,必須要出兵,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而最先出聲的,依舊是李定榮,堅定的支援出兵打回大明。
李定榮雖然不知道朱高煦心中到底是想打回來還是當做無事發生,他也顧不得朱高煦會不會對他有想法,此刻他不想放棄這個機會。
在大漢為王,雖與皇帝無異,但到底無皇帝之名。
唯有打回去,朱高煦才能擁有這個名分。
李定榮話音落下,其餘人紛紛跟進,大肆抨擊朱高熾與朱瞻基的同時,全部都是請求朱高煦出兵打回大明的聲音。
朱高煦看著所有人跪地請求他起兵打回大明,沉默一會之後,緩緩站起身。
“既然如此,為了大明天下,為了大明江山社稷,本王決定,盡起大軍,剷除奸邪,以靖國難!”
朱高煦心頭滿是火熱,他都有些沒有想到,事情最終還是發展到了這一步啊。
打回大明,登基稱帝,再開始對外擴張,建立屬於他朱高煦的時代,怎麼能不讓他血脈噴張。
下方眾人聽著朱高煦的決定,更是激動無比。
“大王聖明!”
所有人都在高呼著,吶喊著。
這樣的氣氛環繞許久,最終所有人都開始商議起該如何出兵,以及該做什麼準備。
足足商議了三個多時辰,待所有的細節決定完成,所有人懷著激動的心,顫抖的手紛紛開始做著各種準備。
這一日,朱高煦的王令不斷下發。
大漢的大軍開始集結,而在朱瞻壑那裡征伐的大軍,同樣傳去了王令,留下一部分大軍就地駐守外,其餘大軍開始班師。
同時大明發生的事,也從王宮之內向外傳出,王令不斷向下傳遞。
同時對百姓的宣傳,也開始同步進行。
各地的府庫物資,在各級官府的運作之下,開始不斷運輸集結。
當這些訊息傳出,讓大漢所有人,全部開始沸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