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首次有高官部門為專利發聲,老百姓的參與度也隨之高漲,紛紛搶購《陸川報》,熱烈討論著“專利”。
漸漸地,“專利”二字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幾乎一夜之間就達到了全民皆知的地步。
省裡、市裡各級單位也紛紛表態,闡述對專利的看法。
王五爺頓時慌了神。
他實在不明白,這究竟是怎麼了?
僅憑《陸川報》的那些文章,就能讓省裡如此重視“專利”嗎?
其實,《陸川報》的齊德子和其他編輯也一臉震驚,沒想到只是按杜國強的要求,每天刊發一篇報道,就能引發這麼大的反響。
唯獨杜國強心裡清清楚楚。
這些日子,《陸川報》的動作雖主要侷限在省裡乃至市裡的一些單位。
但杜國強每次都會特意留出一份報紙,郵寄到國科委。
他清楚,國內正式的專利法雖從1984年才開始嚴格實施,但前世瞭解到,早在1978年,國科委就已出臺過部分意見,只是經過漫長的調查取證與歸納,才最終形成對專利的約束條例。
而他讓報社刊發的那些內容,正是後世國科委提出的關於專利的詳細概論——相當於提前三四年,把國科委自己要做的事,以報紙的形式提前給了他們。
果不其然,國科委的負責人看到這些報紙後,大為驚歎。
報紙上的內容竟與他們當下的方向不謀而合。
僅僅半個月,原本需要更長時間推進的專利收集工作就完成了大半。
為此,國科委直接給省裡發去一份意見信。
雖說只是一份意見信,卻讓省裡炸開了鍋。
大家不由得紛紛猜測國科委的意圖,當機立斷發文表示支援,一心想給上層領導留下擁護改革的積極印象。
於是,省、市、縣各級單位紛紛響應,全面推動相關工作。
這才讓專利一詞順利走進普通民眾的生活,被大家廣泛接受。
緊接著,又過了半個月,陸川區下發通知。
要求區內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必須尊重其他企業的勞動成果,樹立專利付費的概念。
“春風一號”腳踏車的生產人員慌得不行,總覺得這份通知就是衝著春風腳踏車來的。
但王五爺依舊強裝鎮定:“不要緊,法有後補,絕無先抓。總不能因為現在的通知,就追究我們春風腳踏車以前的所作所為。”
他咬了咬牙,讓眾人繼續生產。
“照這情況,怕是沒法獨佔這種新式腳踏車的市場了,估摸著要和八零廠平分天下。不過,這也是最壞的結局了。八零廠,你終究還是沒能把我搞死。”
就在王五爺以為自己這局面不過是百足之蟲,僵而不死之時,第二天,陸川報新出的一份報紙,讓他瞬間心如死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