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我家老四,學我靖難造反

第86章 劉瑾被抓,撥亂反正

【劉瑾之死,其實就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撥亂反正!】

【正德五年五月,安化王朱寘鐇以“清君側、誅劉瑾”為名,在寧夏舉兵叛亂。

這道檄文戳中了滿朝文武的痛處,劉瑾專權五年,黨同伐異、搜刮無度,文官集團敢怒不敢言,邊將更是被他盤剝得怨聲載道。

訊息傳到豹房,明武宗朱厚照正摟著寵妃馴豹,不耐煩地揮手:“派個人去平了就是。”一旁的太監張永眼睛卻亮了,這是他擺脫劉瑾控制的絕佳機會。

彼時的“八虎”早已分裂,劉瑾掌司禮監、內行廠,權壓張永等其餘七人,甚至多次設計陷害張永。張永早想除之,卻苦無機會。

而被武宗任命為平叛主帥的楊一清,更是劉瑾的“死對頭”,他曾因反對劉瑾被罷官,對其恨之入骨。

兩人領命出征時,在寧夏軍營的油燈下達成共識:“劉瑾不除,大明必亂。平叛之後,咱們得做件大事。”

並且要提前回京繞開劉瑾的“眼線”按慣例,平叛後需休整待命,待劉瑾在京中“安排妥當”才能回京覆命。

但楊一清算準了劉瑾的多疑,此人在京中佈滿眼線,若按常規流程,必會提前察覺異動。

“必須提前走。”楊一清對張永說,“咱們得趕在劉瑾反應過來前,把證據砸到陛下面前。”

【張永、楊一清提前回京,內閣策兵變,繼秦、劉瑾。正德五年八月,楊一清和張永押送寧夏叛亂的餘黨回京。原計劃楊一清他們進京的日子是八月十五,但明實錄記載,楊一清和張永擅自更改了回京的日期,將回京的日子提前到了八月十一。

明實錄對此的解釋是,劉瑾準備在8月15這一天發動叛亂,楊一清他們提前進京,是為了挫敗劉瑾的陰謀。

但事情的真相和明實錄記載的正好相反,準備發動叛亂的是內閣楊藝興他們提前回京,是為了配合內閣抓捕劉瑾。

至於為什麼要在8月15之前進京,這要從兩個月之前說起。

正德五年的六月,劉瑾的哥哥劉景祥在京城去世了。

劉景祥當時的職務是掌管南知撫司錦衣衛指揮使,是武宗身邊的紅人,職務非常的重要,再加上他又是劉的哥哥,所以劉景祥去世,武宗格外重視。

晉劉景祥從一品都督同知賜妻子及家人三代誥命,還額外賜予祭葬,就是朝廷給予高規格的葬禮,葬禮的日期就定在了8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

以劉瑾當時的權勢,再加上武宗的恩賞,劉景祥的葬禮滿朝文武當天全部都要到場,誰不去誰就是不給武宗面子。如此高規格的葬禮,相關事宜肯定都要劉瑾親自去操辦,所以葬禮的前幾天,就是8月15之前,劉瑾會非常的忙。

楊一清他們回京的日子也在8月15,就很有可能和劉瑾他哥的葬禮撞車。於是為了錯開時間,劉瑾特意通知張永和楊一興,讓他們倆慢點走。

務必等他哥的葬禮結束之後再進京,這樣兩邊都不耽誤。

但是內閣發現,楊一清進京和劉瑾他哥下葬這兩個事情碰到一起,是一個發動政變、抓捕劉瑾的絕佳機會。

於是,內閣讓楊一清他們加快步伐,提前到京。這樣,楊一清他們就提前了三天,8月11就到京城了。

8月11,楊一清、張永進京的當天,安化王朱志凡被武宗安置在京城的王府之中。寧夏叛亂的餘黨數百人由東華門入宮,舉行了一個獻俘的儀式。獻俘儀式之後,還有一個犒賞出征將士的宴會。

從宴會之後開始,明實錄就開始胡說八道了。明實錄的記載,當天宴會之上,張永向武宗告發,說劉瑾要謀反,於是武宗令常隨4人往直職。就是武宗命令4個小跟班在宮裡抓捕了劉瑾,然後夜起東華門基於菜場。

武宗抓捕了劉瑾之後,半夜把劉瑾從東華門送出宮外,押在了內行廠,看起來了。

明實錄的這個記載明顯違背常識,劉瑾提督著內行廠身邊官旗較為眾多,4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小跟班,怎麼可能抓得住劉瑾?另外,5中抓人從來都是在宮外抓,人往宮裡送,沒有道理在宮裡抓了人還往外頭送。

明實錄這裡明顯是在說謊。

明實錄不敢如實記載抓捕劉瑾的過程,因為首先,抓捕劉瑾的程式不合法,明實錄裡沒有武宗抓捕劉瑾的詔令,甚至連個口諭都沒有。第二,真正抓捕劉瑾的人身份不方便公佈。

明實錄沒有辦法寫出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