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勝一張一張的認真看。
為了能找到符合的拍攝場地,程勝讓劉孟派遣了許多人去全國尋找。
這些照片背後都有拍攝的地名。
北河省涿州、內蒙、天府之國、雍涼之地、雲嵐等等。
良久,程勝拿著一張涿州影視城的照片,說道:“老版的《三國演義》就是在這裡拍攝的吧?”
“不錯,就是涿州影視城,當年《三國演義》劇組還專門搭建了漢代場景,包括漢城、銅雀臺等標誌性建築,這些場景還原了漢靈帝時期的歷史背景,並拍攝了黃巾起義等重要劇情。”劉孟聞言後說道。
“那麼搭建的場景有沒有被拆掉?”
程勝心中一動問道。
老版的《三國演義》搭建的場景絕對貼近歷史,如果能利用,那麼就省掉了再次搭建場景的時間和錢。
“都儲存著。”劉孟說道。
“好,你馬上讓人去那邊商談,新電影拍攝地就放在那裡。”程勝說道。
談完了拍攝場地,程勝雖然又和劉孟談了劇組組建事宜,以及服化道問題。
有了之前《大唐》嚴格要求的服化道,《黃巾起義》服化道肯定也不能馬馬虎虎。
《黃巾起義》是農民起義,他們本身就是窮人,服裝上不會有什麼盔甲,通常以黃巾搭配普通布衣或麻布袍,這是東漢末期最主要的穿戴。
這個服裝製作就節省了大量的錢。
至於官兵服裝,其實比起百姓也沒有多少,也不是全員都是盔甲的。
刀槍劍戟這些道具,直接採用《大唐》的道具就行。
所以,在服化道上,程勝很快就有了決定,除了讓工廠製作東漢末年百姓衣服和黃巾戰士穿戴的衣服外,主要還是武將和文官的服裝。
文官服飾以鶴氅、深衣與綸巾作為搭配。
鶴氅是以鳥羽或真絲製成,衣身寬大,兩袖寬博,常作披風狀,具有飄逸感。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常以“身披鶴氅”的形象出現,被稱為“白衣孔明”。
深衣採用右衽交領設計,腰間以絲絛繫帶,顏色多為青、白等素色,符合漢代文人雅士的穿搭風格。
綸巾以青絲編織的頭巾,為魏晉文人日常裝束,諸葛亮常搭配鶴氅使用。
武官服飾是由武弁大冠、進賢冠組成。
武弁大冠搭配平巾幘,常見於武將場合,如曹操的立繪形象。
進賢冠文武官員通用,需搭配介幘(頭巾),部分西漢壁畫中的文官形象與此類似。
還有就是朝服,漢代朝服是按“五時色”更替(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官員需卸劍脫鞋才能面見皇帝。
垂胡形衣袖,袖口收緊的寬袖設計,既實用又流行於名士階層。
但部分文人仍注重細節裝飾,如領口、袖口繡花或搭配腰帶。
除此之外,就是漢靈帝的龍袍。
漢代承襲秦制,秦朝以黑色為主,後因五行學說調證,漢代的龍袍以冕服為主要形式。
冕服由玄衣、朱裳(紅色下裳)及十二旒冕冠組成,搭配玉飾和赤舄(紅色鞋履)。
玄衣繪有日、月、星、山、龍、蟲六種圖案,象徵帝王權威。
冕服的顏色,漢文帝時期嘗試改成黃色,但未完全確立。
漢武帝時期確立黃色為尊,並沿用至後世。
冕冠兩側垂有“允耳”玉飾,象徵君王需謹言慎行;衣襟上的十二章紋飾強調皇權合法性,成為後世龍袍的基礎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