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民國:包國維的肆意人生

第38章 閶門碼頭

清水河的盡頭匯聚於京杭大運河與護城河的交匯處。

而蘇州的閶門碼頭便在這交匯處。

蘇州有三座核心碼頭,閶門碼頭、胥門碼頭、盤門碼頭,還有兩座輔助碼頭婁門碼頭、楓橋碼頭。

三座核心碼頭都位於蘇州城西,沿著運河,其中閶門碼頭主要承接絲綢、稻米、木料的運輸。

胥門碼頭專營南北貨中轉,無錫棉紗、湖州生絲在此集散。

盤門碼頭則以官鹽運輸為主,當然,私鹽在任何碼頭都有販運。

輔助碼頭婁門碼頭則位於城東,連線陽澄湖水系,主營水產(大閘蟹、淡水魚)運輸。

楓橋碼頭位置則更加靠西,因張繼《楓橋夜泊》聞名,因為周圍山多木盛,實際為木材集散地。

包國維站在閶門碼頭張望,只見石砌的臺階從河岸延伸至水面,青苔斑駁。

溼漉漉的條石上堆著麻繩和木箱。

烏篷船、舢板、漕運駁船擠滿河道,船伕赤腳踩在甲板上,用吳語吆喝著“讓開些伐!”;

滿載稻米、絲綢、茶葉的貨船緩緩靠岸,麻袋上印著“蘇繡”“碧螺春”等字樣。

有幫派模樣的人專門監視著碼頭裝卸,貨船須交“平安錢”方能通行。

偶爾有冒著黑煙的小火輪駛過,船身漆著“招商局”標誌。

載著上海來的洋貨煤油、鐘錶或無錫的棉紗,汽笛聲驚起一群水鳥。

岸邊矗立著灰瓦白牆的貨棧,門楣上掛著“順昌號”“金來米行”等褪色的匾額。

依稀可見西式磚樓穿插其間,是洋行或電報局的痕跡。

碼頭旁的老柳樹低垂,枝條輕掃過烏篷船的篷頂。

碼頭上的工人著單薄的衣服,肩扛麻袋穿梭於跳板之間,汗水混著河水的腥氣滴落。

他們多是蘇北逃荒而來的農民,腳踝綁著破布防磨,腰間別著竹筒水壺。

頭戴瓜皮帽的米行掌櫃撥著算盤,與上海來的買辦討價還價;

牙行捏著旱菸袋,快步湊近新靠岸的船主,袖子裡暗比手勢談抽成。

偶爾有便衣警察晃過,腰間駁殼槍隱約可見。

河畔有農婦挎竹籃叫賣“茨菰片”“桂花糖粥”。

撐油紙傘的富家小姐由丫鬟攙著登上畫舫。

乞兒蜷在貨棧牆角,盯著蒸籠裡騰起的熱氣。

整座碼頭熱鬧非凡,熙熙攘攘,但是更多的還是底層人民。

看著眼前的一切,包國維不勝唏噓,自己穿越來還是第一次到這種地方。

這裡才是民國的真實寫照,人們為了生活奔波,苦苦掙扎於生死線上。

包國維又觀察了一會兒,決定自己的探索就從這裡開始。

因為這裡離家近,離警察局也近,倘若真遇見了事還有王科長照顧。

包國維決定等秦老爺回了上海,自己便來找一份搬運工的工作。

既能鍛鍊身體,又能得到有用的資訊。

想要成功不吃苦是不得行的,哪有成功的人士沒有吃過苦?

下了決定以後,包國維又開始往家裡的方向跑。

汗珠順著他的額頭滑下來,被寒風快速的掠幹成痕。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