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隨身攜帶物流園

第562章 新任務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歷朝歷代都是當做對內的首要任務。

玉米、土豆和紅薯等高產農作物的傳入,使得華夏人口在康熙中期從1.1億猛增至2億多,加上長期和平對人口增長的利好,在咸豐前期,人口又暴增至4億。

在古代,人口代表的不僅僅是勞動力,也是國家武力的保障。

當然,現在國內人口已經超過十億其中32%為14歲以下青少年,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5.7億人佔總人口56.5%,顯然勞動力不僅不短缺還有著極大的富裕。

‘華夏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著世界22%的人口’,這是20世紀的一大奇蹟。

而這一大奇蹟的背後不知道多少人付出了多少艱辛。

畢竟我們政府不僅要想方設法養活這十億人口,還要解決學習、工作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面對如此龐大的‘年輕人口’,國家早就已經沒有了人口增長的需求,反而希望能夠減少人口爆炸式增長的趨勢。

這也正是國家在1982年將計劃生育政策列入基本國策的重大原因之一。

現在不需要考慮人口增長的問題,但是如何提升人口素質問題也是擺在曾老等人面前的又一大難題。

人口素質,它包含個人的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三個方面。

從1952年開始至50年代末結束的掃盲班,極大的改善了老一輩的文化素質。

近些年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以及正在醞釀中的九年義務教,都是對新一代人口素質的提升。

開展道德模範等各式各樣的表彰活動、媒體廣泛宣傳道德之事、鼓勵積極健康的書籍發表及推廣、打擊社會上不健康行為及活動等等舉措都是提升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的強有力手段。

提高身體素質,除了積極參與室外活動,營養的攝取也是重中之重。

可想要擁有均衡的營養就要多吃肉、蛋、奶,總不能玉米、紅薯、土豆這些農作物裡能夠提供人體必須得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鈣、磷、鐵等等微量元素吧。

現在國家還在想著如何基本解決所有人民的溫飽問題,如何讓廣大青少年吃得飽還要吃得好這個問題還得往後稍一稍。

保障所有人一天一杯牛奶,這種事情不光涉及到奶牛的養殖問題,涉及到的方面太多,很顯然暫時做不到。

可有了這種可以年產200枚雞蛋的高產雞,保障每人每天一枚雞蛋還是有可能做到的。

而這種肥胖肥胖的白羽肉雞,也是肉製品一大有力保障!

上面之所以如此重視人口素質這一話題,這裡有很大的現實原因——小鬼子的平均身高超過了我們一厘米。

‘小八嘎’一直被稱呼為什麼,倭寇!

倭者,矮人之謂也。

正因為當時‘小八嘎’身高太矮,所以大漢朝給其起了個名字叫“倭國”,‘小八嘎’很不情願,想改名字卻被漢武帝拒絕了。

而這種矮小的侏儒,現在居然比‘華夏父親’還要高出1厘米的平均數值。

倭寇之所以能夠超過‘父國’,有兩大原因,其一便是其人盡皆知的‘度種計劃’。

唐朝時期,‘小八嘎’已開始“借種計劃”,這是一項官方的政策,只是當時並不叫“借種”,而叫作“度種”。

隨著國力的發展和戰爭角逐的頻繁上演,幕府統治時期強烈地意識到‘小八嘎’人種的劣勢,從那時起他們便開啟了“度種計劃”。

到了公元十世紀,也就是我國的北宋時期,“度種計劃”達到頂峰,也開始記載於文獻中。

宋人周煇在《清波雜誌》記載:“倭國一舟飄泊在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婦女悉被髮,遇中州人至,擇端麗者以薦寢,名‘度種’”。

北宋時期,我國綜合實力達到頂峰。

當時的汴梁城比唐朝的長安更加繁華,這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裡可見一斑。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還是科技、藝術、人文都領先世界。

基於此,大宋的男子必是“度種”的最優選。他們以儀表堂堂、風度翩翩,且飽含詩書、富有才學的男子為目標,將其邀約至客棧,好吃好喝伺候然後完成“度種”。

每當有‘小八嘎’女子身孕三個月,他們就被巧妙地安排回到‘小八嘎’,小心翼翼地在‘小八嘎’生育。

生育期間,懷孕女子還會得到政府的資助和獎勵。

‘小八嘎’之所以會採取如此政策,只因為‘小八嘎’當時的身高實在太矮了。

根據文獻記載,‘小八嘎’的名人如本多忠勝只有1.4米,德川家康1.56米,豐臣秀吉1.4米,上杉謙信1.56米,還有本德川家族另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德川鋼吉也只有1.2米。

同時期,華夏男性的平均身高則達到了164厘米,女性也在154厘米左右。

在400年的時間裡,‘小八嘎’透過持續不斷的‘度種計劃’成功將其國內男性150厘米的平均身高提升到了156厘米,女性也達到了142厘米。

‘小八嘎’向來有個特點,就是慕強心理,誰比他強,他就向誰學習。

由此度種計劃,除了向唐宋時期男子借種,到了近代,他還多次向歐美等西洋人度種。

據傳二戰期間,裕仁天皇曾密令,篩選出一些資質較好的‘小八嘎’女子組成“度種”小隊,以“勞軍”的名義與阿美大兵交合,從阿美人中尋找良好基因。

這在短時間內,就讓‘小八嘎’增加了10多萬混血兒。其中有一部叫作《蝴蝶夫人》的歌劇就是以這一事件為背景創作的。

從‘小八嘎’的明治維新之後的150年時間裡,‘小八嘎’男性的平均身高增長到了170厘米,女性也達到了158厘米。

特別是1950年到1980年的三十年時間裡,‘小八嘎’男性增長了8厘米左右。

在清末之前,華夏人的身高較為穩定。

根據史料記載,男性平均身高164.5厘米,女性154.5厘米。

然而到了清末民初,由於人口爆發式增長和連年戰爭,人們生活困苦,導致營養攝入不足,華夏人的身高開始下降。

男性平均身高160.5厘米,女性150厘米。

直到民國建立,下降的趨勢才被抑制,身高有所回升,20年的時間裡上升了大約1厘米。

去年這一資料變化為,‘小八嘎’男性平均170.4厘米,華夏男性平均169厘米。

這四百多年的時間中,‘小八嘎’男性從平均150厘米增長到170厘米,漲幅20厘米;華夏男性從164厘米增長到169厘米,漲幅為15厘米。

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現象,不光要考慮人種的問題,還有經濟方面。

1950年,半島戰爭爆發,阿美將‘小八嘎’調整為前線陣地補給地,開始對‘小八嘎’的經濟進行鬆綁。

自那開始,‘小八嘎’的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正是經濟的騰飛,帶動了國民收入的增加,改善了新一代年輕人的飲食結構。

而咱們在這三十年間依然是艱苦奮鬥。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