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說要我們親自體驗過,才能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麼?”勞拉扁著嘴嘟囔道。
“小姑娘,不要認為我那是故意坑你們。”
“別瞧著豆汁兒不好喝,一股子餿了的味道。”
“放在前朝,那都是貢品,宮庭的御膳飲品。”
昨天晚上忙到後半夜才睡著,剛才沒吃飽,這會兒又坐下填補填補。
聽到小姑娘還在糾結豆汁兒的事情,江澈笑著解釋了一句。
“哦買噶的!~”
“就那餿了的飲品也能做貢品?”
“你們前朝的皇族也沒吃過什麼細糧啊...”
聽到江澈說那略帶黴味和泔水味的豆汁兒放在前朝居然是皇家貢品,現場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勞拉也是拍著腦袋,一臉的不可置信。
貴族是什麼,貴族就是權利的象徵。
而且大一統的華夏皇族權柄,可不是他們分封制的母國王族能夠比擬的。
除了‘皇帝’,貴族有以下等級劃分王、公、侯、伯、子、男。
就拿名號來說,他們母國的君主只能稱呼‘王’或者‘女王’,而華夏自始秦朝之後,所有君主都是‘皇帝’。
說到這裡,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特別好玩的事情。
歐羅巴許多國家的君主都只是國王,就比如說英國國王,西班牙國王,丹麥國王,荷蘭國王,為什麼這些國家的君主沒有登基稱皇呢?
畢竟在華夏的歷史上權力最大,實際意義上面最高的統治者可並不是國王,而是皇帝。
畢竟在歐洲的歷史上也出現過皇帝,那為什麼‘約翰’這些國家他們不稱皇帝,而是隻願意做一個國王?
尤其是‘約翰’這樣的一個國家,‘約翰’在國家鼎盛的時候號稱日不落帝國,他的國土再加上全世界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各地,真正的可以做到日不落帝國,可是這樣強大的國家,一戰之前世界上世界第一強國,為什麼他們的最高統治者卻只是一個國王呢?
難道說將近上百年的世界霸主,‘約翰’的君主不想做皇帝只想做國王嗎?
其實可並不是這樣的。
‘約翰’國王也想做皇帝,不然也不會在當時的時候號稱自己是大英帝國的國王與印度皇帝,不僅僅加冕‘約翰’皇帝呢?
其實他們不是不想加冕而是不能加冕,加冕也是需要必備條件的。
因為古羅馬的原因,古羅馬的最高統治者都是皇帝。
後來因為宗教的崛起,尤其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原因,形成了政教合一得國家。
在後來分裂了之後,宗教仍舊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血統也非常的重要。(這也是為什麼都到21世紀了,歐美人還如此重視血統的原因。)
奧匈帝國之所以能夠稱帝,是因為他們本身奧匈帝國的皇室家族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室家族,與羅馬帝國的皇帝有血緣關係,與教皇也有血緣關係,因此可以稱之為皇帝。
而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德皇是因為他們打敗了巴黎,並且統一了整個德意志,再加上原本的德意志帝國前身是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王國是歐洲的傳統國家,他的前身同樣也是神聖羅馬帝國,同樣也有神聖羅馬帝國的血緣關係,所以可以稱帝。
而‘大毛’的沙皇是因為娶了羅馬公主,宣佈繼承了羅馬帝國,這才有資格稱之為皇帝。
在歐羅巴的皇帝都需要有和羅馬帝國,或者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血緣關係,才會得到教皇的加冕這是一種宗教的原因。
當然也有反對者,直接自己稱帝的,那就是拿破崙,拒絕教皇加冕,而是直接自己接過了皇冠給自己戴上,但是下場是真的比較慘。
‘約翰’並沒有羅馬帝國的血統,也沒有神聖羅馬帝國的血統,因此得不到教皇的加冕,因此不可能稱之為皇帝,但是偏偏因為信仰耶穌,不能反抗不能對抗,更加不能自己稱帝,否則人家一個耶穌大家庭就不帶你玩了,國內的人也會反對。
扯得有些遠,言歸正傳。
儘管勞拉是一個生活在自由、皿煮的國度,可自小她就對古代歷史非常好奇,大學選擇的專業也是歷史方面,因此對君主瞭解的比較深入。
擁有一國之權的君主,吃的東西那都是特別考究的。
特別是華夏GDP上千年在世界都是主導地位的國家,他們的君主居然吃那種餿了的食物?
要麼是這位君主對餿了的食物有特別的癖好,要麼就是江澈這個愛搞怪的傢伙故意忽悠她。
“你這小姑娘還挺有意思。”
“別以為這東西餿了吧唧的味道,就認為它是不好的東西,許多東西不能只看表面。”
“別看它餿了吧唧還帶點黴味兒,它不僅可以助消化、清熱解毒,還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
“再說到吃,可能你們歐美加起來都沒我們華夏的美食多。”
“普通老百姓的食物我就不多說了,單就一個滿漢全席108道菜,你們都不敢想象。”
“這方面我就不和你們細說,回頭你問問賈斯汀或者艾爾伯特就知道了。”
吃了早餐,買好了年貨,車輛往回折返。
因為離天壇近,便從這裡開始參觀第一個景點。
“現在帶大家來的景點叫做‘天壇’。”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帝,即1420年,距今已有560餘年歷史。”
“原為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場所,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
“與之相呼應的還有一座‘地壇’,稍後我們到了再和你們具體介紹。”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被稱作‘圜丘壇’,別名祭天台。”
“由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等組成,為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的場所。”
作為從小來過無數次的著名景點,都不用思考,便將‘天壇’的歷史娓娓而談。
皇帝祭天的過程,什麼月份,幾點幾分,從哪裡進,從哪裡出,從燔柴迎帝神道望燎,每一項流程江澈都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在場的一眾來外哪裡見過這些,聽的那叫一個聚精會神。
依如勞拉之前所說,想要了解一個民族就需要了解他們的文化,如果沒有人講解,來這裡,只能感受到建築的宏偉和威嚴大氣,肯定沒有這麼有意思。
而有了江澈的講解,瞭解了這座建築的歷史地位,愈加的增添了天壇的厚重感。
每當江澈講述某一個地方需要做哪些事情,這些小老外們還會在腦海裡自己構思當時會出現什麼畫面,怎麼奈何沒有文化積澱,怎麼想都特別違和。
不過這並不妨礙中華文化在他們心目中沉甸甸的位置。
“燔柴爐,祭天大典開始,會用松枝、蘆葦把這裡燒掉一頭剝乾洗淨的牛犢,用來迎接天神的到來,就是燔柴迎神。”
來到一座綠琉璃砌築碉堡一樣的建築跟前,江澈講述著它的作用。
“那是什麼?”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