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人勸江大海孩子太小還有倆要吃奶,不如續絃還能照顧孩子,他總是想起死去的妻子。
索性將三個孩子送到了農村老家託付哥哥嫂子照顧,自己安心留在部隊。
抗美援朝結束後,江大海負傷無法再繼續服役,轉業被分配到紅星軋鋼廠保衛科工作。
剛開始那是真的苦,每天早早的起床從農村老家騎腳踏車到軋鋼廠上班,晚上深夜了才能到家。
不管颳風下雨,還是三九寒暑,日日如此。
每當別人說他不如在城裡租個房子時,他總會樂呵呵的說道:‘這算啥辛苦,這可比穿著褂子趴在雪地裡幸福多了。倆兒子呢,要攢點錢給他們娶媳婦用。’
1958年,四合院開始公有化嘗試。
江大海作為軋鋼廠的正式員工分配到了兩間房。
雖然只是兩間東偏房,可那也是磚瓦房總比農村的土房子住的要舒心。
讓江大海更開心的是分配的四合院距離上班的軋鋼廠特別近,步行10多分鐘就到了,三個孩子讀書的學校也都在附近,這樣他就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了。
就這樣一家四口脫離了農村,成了日後幾十年人人羨慕的城市戶口。
可天不遂人願,1962年,江大海在抓捕意圖破壞生產的壞分子時中彈犧牲。
在叔叔大爺(大伯的稱呼)們的幫助下料理了江大海的喪事,送回鄉下老家安葬。
15歲的江澈作為家裡的長子,承擔起頂樑柱的責任。
工廠領導考慮他自身年齡還小,弟弟妹妹還需要人照顧,因此沒有安排江澈接父親保衛科的班,安排到了後勤採購科——農特產品採購學徒。
江澈的工作安排明著是照顧他,實則是工廠某位領導的子侄轉業了想到軋鋼廠保衛科工作。
這名領導又在其他領導面前說江澈瘦瘦矮矮的個頭,15歲了還不到一米五。
要是讓他去了保衛科,一影響軋鋼廠保衛科的形象,二工作辛苦還要上夜班無法照顧弟弟妹妹。
正好咱們採購科的農特產品還缺個人,咱們廠領導要是把人安排到這裡外人聽到也只會樹大拇哥,誇咱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
江澈也怪不到人家拿他的身高說話,男孩子本就發育的慢。
再加上前幾年自然災害不光沒營養,還吃不飽。
整天蘿蔔白菜,一年到頭能吃肉的機會都屈指可數,這樣艱苦的生存環境瘦瘦矮矮的才是正常情況。
哪像後世的孩子營養過剩,不少十一二歲身高都一米六七了。
保衛科,除了特殊任務需要外出,一年四季常駐廠區。
雖然需要倒夜班,可也不需要像生產車間的工人承擔太重的體力勞作。
在廠區和工人居住區擁有的職責和權力等同於公安幹警,卻又不像警察那樣容易遇到窮兇極惡的歹徒。
農特產品採購員,別的地方怎麼定義這個職位和職責先不說,軋鋼廠的農特採購員就是到農村採購食堂短缺的原材料和領導幹部宴請賓客所需的食材。
放在後世這個職位就是苦逼的農代,在物資短缺的年代農特採購的崗位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