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才眼睛一亮!
“真的?”
鄭冬根點頭如搗蒜,“當然是真的!我親自把人送過去的,沒準過了中午頭就能過來。”
鄭明才是個老生意人,精明得很。
該摳門的時候一毛不拔,不該摳門的時候,海了去地花錢的時候也不是沒有過。
現在他的大好兒用一套閒置的空房子,居然換來宜從心爺孫倆一個月的常駐!
這交易再划算不過了!
他也沒想到,他還沒出手呢,乖兒子已經把人給請來了,真是了了他一件大心事!
還僅僅是暫住一個月的房子而已?
孺子可教!後繼有人!
他難得誇了兒子一句“好小子!好啊……!”
鄭家父子相當期待。
一番談下來的結果,父子倆甚至都不敢相信,宜從心竟如此輕易地答應了來鄭記幫忙,這與他們預想的有點兒不一樣啊!
她昨天明明施展了“出神入化”的製藥手法,今天怎麼都不拿捏一下呢?
這一次,宜從心不復上午的“黑心肝”和“茶裡茶氣”,而是誠意滿滿,少了套路多了真誠。
她不僅答應在本草交流會前幫鄭記製藥材,還主動提出暑假期間,幫著培訓店裡的小夥計們,讓鄭記整體的製藥水平上個臺階。
她要的工資和王銓一樣,一分也不多。
可鄭記的收穫卻是雙倍,乃至數倍!
拋開宗岐正欣賞宜從心,有宜從心這棵“梧桐樹”在,不愁引不來那尊“金鳳凰”一事不談,宜從心答應的這兩件事,對鄭記已然有數不盡的好處。
單說培訓店裡的小夥計們,這就能看到未來好幾年的好處!
要知道,買賣行裡就屬藥行規矩大、規矩細的,從前只要夥計進了藥店,哪哪都是規矩,一舉一動都有講究。
拿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
顧客抓完藥,掌櫃夥計得將其親自送到門外,這時候不能說“再見”、“歡迎再來”,得說“您走好”。
往事如煙啊。
經歷那十來年曆史後,這些規矩講究算是徹底斷了檔。
鄭明才年輕時只懂得些許皮毛,他雖有心照著舊時規矩抓一抓店鋪的管理,可身體和年紀都已不再允許,只得長嘆作罷。
而且,藥行沒有師承製度,“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老藥工輕易不教徒,傳人本就少。
藥行的傳統裡,甚至沒有“徒弟”這種說法,只有“小學徒”的稱呼,其實就是幹活的。
除卻那些家族傳承、絕不外洩的醫藥世家,一般人進了藥材這一行,都得從拿“笤帚把子”掃地開始,沒個三年五年的,不把老藥工伺候舒服了,藥材的門都摸不到。
老藥工沒有教“小學徒”的義務,卻可以隨意使喚“小學徒”。
“小學徒”要想學本事,就得主動把老藥工當師父一樣敬重對待,日常幹活勤快細緻,經過老藥工允許了,才能跟著他一起幹活。
而“小學徒”只能邊幹活,邊看邊學,邊改正,邊自行領悟,全看人機靈不機靈,有沒有眼色,能不能堅持。
其實在他們鄭記,新一批的小夥計沒有一個真正懂藥的,全靠鄭家爺倆這兩個半吊子在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