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梁帶領吳中八千子弟兵渡江向西,他的第一個要攻打的目標便是東陽,召平藉助項梁進攻秦軍吸引秦軍的注意力接著回去攻廣陵。
項梁與項籍叔侄二人率八千子弟兵剛在東陽城外駐紮,便聽聞東陽城已經被陳嬰拿下,便與項籍等諸將商榷道,“如今東陽史陳嬰已下東陽,吾等該如何是好?”
項籍道,“陳嬰既已拿下東陽,吾等再攻克其他城邑即可。”
項梁搖頭,“東陽城邑乃是吾等渡江後攻秦的最佳據點,如今無據點向西攻秦無勝算的把握。”
諸將亦覺得項梁所言甚是,一將乃曰,“不如遣使者說服陳嬰與吾等一同向西攻擊秦軍。”
項籍聽聞亦覺得有道理,初出茅廬的他此刻急於想表現自己研習的兵法,竟然犯了兵家大忌,立足不穩豈能貿然用兵。
項籍道,“然,若東陽不戰而成為盟友,在此能補給糧草向西無憂矣。”
項梁聞項籍言,甚欣慰,心道,“羽兒的兵書總算沒有白讀。”
項梁於是派遣使者前往東陽去與之連和俱西,東陽城邑在項梁即將渡江時還未易主,如何這麼快就被陳嬰拿下來呢。
說來這陳嬰上位和劉季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甚至比劉季還要傳奇,這陳嬰原為東陽令史,居住在縣城,由於他一向的忠信謹慎,雖秦吏卻給東陽少年留下來很好的印象,被稱為敦厚的長者,不僅沒有遭到東陽少年的圍殺反而迎來了人生的蛻變。
陳勝揭竿而起,天下群起響應,這東陽少年亦與那沛縣子弟一樣殺其令響應陳王,殺東陽縣令的時候他們義憤填膺,連和父老一同將縣令爽快的殺掉了,可是殺完卻發現沒有一個合適的人選來做東陽縣令。
這種情景和劉季貢獻沛縣何其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或許是沛縣沒有人願意做沛令怕事不成禍其家族,這東陽城內估計不是沒有人不願做,而是一般的人這些東陽少年看不上,不願一般人來做他們的首領。
東陽少年殺縣令後聚集了上千人,他們在這上千人當中,左顧右盼沒發現一個合適的,這才意識到殺縣令容易,再推舉出一個縣令沒那麼容易,一旦推舉不當恐會連累東陽縣的所有子弟、父老,眾人思來想去忽有一人道,“吾素聽聞陳嬰乃東陽長者,一向忠信謹慎可為令。”
這位少年一提醒,眾人這才想起來東陽縣一直以來就有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只是他是秦吏大家一直未曾朝那方面想,此刻認真思考皆認為陳穎可為東陽令,乃遣人去請陳嬰。
陳嬰聽聞東陽少年造反了,將東陽縣令殺了,他的第一反應是震驚,如今的少年可真了不得,第二反應才是他自己會不會因是秦史的原因被殺,為此他閉門不出,望悄悄度過東陽縣動亂的時期。不是惜命,是真的不能懷才就這麼去了。
只是陳嬰沒想到的是他雖然將家門關閉的嚴嚴實實,卻依舊有人找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