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是三月三。
越桂當地民間有著“三月三,山門開”的說法。
當地百姓深信,三月三正是陰間與陽間之間通道開啟的時候。
傳說山門開啟會持續三日,只有在這個時間段祭奠,那些逝去的親人才能接收到他們的思念和心意。因此,人們也將祭祖掃墓稱為“拜山”。
一大早,街上便熱鬧非凡,許多商家早早就出攤了,街上各式紙錢、掛牽香燭、元寶、炮仗以及紙紮的衣服、傢俱等祭祖用品。路上的人東張西望,都忙著選購上山掃墓所需的物品。
從大街遠眺,稍遠處的山上,已開始有人上山掃墓。
遠遠可見,山上某處凸起的墳冢,已有人影活動。
不少的墳冢掛起了新“青”,就是以白紙作的長幡,掛在墳頭上,也稱為“標墳”。
這裡的人們在完成除草、燒香、燒紙錢、擺祭品、跪拜祖先等既定的工作後,接下來與先人逝者一起“用餐”,也是祭拜的一項內容。
一起“用餐”,其實就是祭拜的人一起就地食用祭品,這裡供奉的祭品不止有三牲,還有五色糯米、血腸、酥肉以及炸小魚等日常小食。
用洗淨的新鮮生菜葉子,包裹著兩三樣自己喜好的小食,這便是俗稱的“打菜包”。
將打好的菜包一大口塞進嘴裡,用力咀嚼著混合了糯香、肉香、油香以及青菜清香的食物,置身於鳥語花香的郊外,切身感受與逝去的親人一同用餐的快樂,油然而生的滿足感從口齒間透過食道一路傳達到心間。
拜山完畢,在離開之時,人們會點燃鞭炮,寓意與逝者作告別,也寄寓著人們希望逝去的親人們能夠再次與他們一同感受人間熱鬧歡樂的的心情。
豔陽下,街上行人匆匆,遠處的山林間偶有嫋嫋煙霧升起,還不時傳來傳來劈里啪啦的短暫的炮竹聲。
而此時的秀陽書院依舊書聲琅琅。
按規制,秀陽書院依舊開堂上課,主要是為了藉著節日機會向學生教授傳統文化知識,傳揚孝道文化,只有到下午才准予學子們放假回家“拜山”。
早課結束後,學生們都跑了院子裡嬉戲,譚威帶著幾名小跟班在院子裡到處張揚,所過之處其他學生們惶恐的避讓和緘默,場面猶如官老爺巡街一般,讓其愈加得意。
走到書院後頭的一處涼亭,譚威走到裡面的石凳上坐下。
一名小跟班很是積極主動,貼著笑臉詢問譚威:“老大,您渴了嗎?小的給您打水去。”
“哦!好小子,有點眼力見。去吧。”譚威點頭允應。
“誒!好嘞!”小跟班立即答應。
“我們也要。”其他人也趁機要求道。
“誒!好嘞!”小跟班同樣答應道,便屁顛屁顛地跑來出去。
小跟班剛跑出去,卻見菸斗急衝衝的跑了過來,上氣不接下氣地大聲道:“少、少爺!”
正解開衣襟扇風解熱的譚威不耐煩道:“嚷什麼?!是那文亦武掉茅坑了嗎?!”
話一出,跟著的幾個同學便哈哈大笑起來。
菸斗則有些不知所措站在那裡,想到之前自己害少爺挨潑屎尿,不知是應該跟著笑還是應該不笑,只能撓著頭看著少爺和其他人,用呵呵一笑來緩解尷尬。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