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後。
前軍都督滿寵對司馬懿言論頗為不滿,他從抗吳前線遠道趕回,就是為了迎戰諸葛亮。他早就聽聞諸葛亮的威名,非常想看看,這個”傳說中“的諸葛亮,到底有多強?如今正是大展宏圖之機,會戰諸葛亮指日可待。可眼下諸葛亮的面還未見到,就要撤退?
滿寵嚴肅地說道:“仲達休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諸葛亮如今大敵當前,分兵出擊豈不是兵家大忌?再說轘轅關山川險阻,道路險隘,又能有多少兵馬透過?就算有蜀軍出關,深入敵境,外無援救,內無補給,必自取滅亡,掀不起風浪。依我看,如果真有蜀軍出關,更說明諸葛亮此時兵力不足,心慌膽怯,不惜使詐誘使我軍回援來拖緩進軍速度。越是如此,我們越該趁此良機,猛攻洛陽,必可一戰而定!”
眾人一聽都點頭覺得有理。
“唉,伯寧,你一向英明,怎麼在這個時候想不通呢!這不是戰不戰的事情,許昌是我們後方的根基,沒了許昌,你知道會發生什麼的。我們只是暫時後退,確保安全後,徐圖再取嘛!”司馬懿忍不住和滿寵爭論起來。
滿寵固執地搖搖頭,”不可,撤退便失去了戰機.....再說,這諸葛亮也不是三頭六臂,有何可懼,我早就想會會他了!”
司馬懿見勸不動,於是思考片刻,隨後向曹睿和滿寵作了一揖,說道:“陛下,伯寧,以為諸葛亮是什麼人物?”
“這有什麼好說的,雖有些才能,終究是不識天數,窮兵黷武的逆賊。”滿寵不以為意地說。
司馬懿微微一笑,“諸葛亮自然是不識天數的逆賊,但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陛下長於深宮,伯寧長期對吳作戰,未必足夠了解諸葛亮。”
“哦,仲達與諸葛亮數次交手,應該是研究頗深了,請仲達賜教。”曹睿一時來了興趣。
司馬懿微微頷首說道:“臣早年有幸隨太祖武皇帝征伐漢中,對諸葛亮有所耳聞,後與諸葛亮在西北數次交戰。結合諸葛亮前後用兵方略,臣才對他了解多一些。
諸葛亮其人,居草廬而知三分天下,目光可謂長遠。劉備前如喪家之犬,漂泊伴生,得諸葛亮後如魚得水,如虎添翼。戰赤壁,取荊州,入川蜀,勝漢中,遂成王霸之業,可見諸葛亮達治知變,確有王佐之才。
諸葛亮才識遠勝其主劉備、劉禪,託孤授命以來,內撫國家,外伐強敵,夙興夜寐,矢志不渝。上不違君臣禮制,下和順軍民百姓。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使得蜀國上下君臣一心,可謂忠臣義士。
諸葛亮以劉備喪敗之師,從新崛起,南征北討,講武練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蜀軍已然成為天下精銳。其用兵,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蜀人心不憂,實在是英雄豪傑,古今罕至。
諸葛亮集王佐之才、忠義之心、豪傑之氣於一身,任何人也不能小覷!”
司馬懿又頓了頓,“諸葛亮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其目的是想頻繁調動我大軍,等待時機,於運動之隙,消滅我軍主力。又因為每次諸葛亮入寇,我邊兵不能制敵,需中軍奔赴。這樣一來,所需錢糧兵馬巨多,而諸葛亮卻可就食於敵,不動搖國本,來去自如,於調動中取勝,從容奪下城池。長此以往,則我州郡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國困民乏,勝負已決呀!”
眾人見司馬懿分析地頭頭是道,不禁交頭接耳議論起來。果然還是司馬懿瞭解諸葛亮,這是把諸葛亮的秉性摸得一清二楚呀!
司馬懿見眾人已有認同之意,繼續說道,“臣知諸葛亮謀略,又知諸葛亮平生謹慎,所以堅守不戰以拒敵。可前陣子在五丈原傳出諸葛亮病危,怎知卻是他詐死賺我。我觀他用兵,自此以後,奇謀詭計頻出!大概是生死覺悟,自知時日不多,一味求穩難有勝算,所以,屢出奇謀!偷襲許昌,便是圍魏救趙之計!以諸葛亮的才智,絕對可以想到!大概是我軍之前圍魏救趙,攻他後方,如今諸葛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以諸葛亮如此了得的人物,加上魏延等膽略之輩,絕對有可能,兵行險招,突襲許昌!許昌是我根基,一旦有失,三軍大亂,怎麼能不令人擔憂?”
眾人聽了紛紛覺得有理,這麼看,許昌的確有難呀,還是返回觀察動向穩妥一些。
“陛下,大都督說得有道理,許昌危機,不可不察呀!”
“對啊,我們不如暫且退兵,確保了許昌安全,再說進兵呢!”
眾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說開了,其實多數都是有私心的。無非想的都是許昌的妻妾家人、田園產業罷了。
曹睿瞧見,自然猜到了眾人心中擔憂。他內心冷笑一聲,這群世族大家,一點困難就想著退縮。都到這個時候了,還在惦念著自己的那點小私心。
暫時不管他們了,等打贏了這場仗,再看怎麼收拾你們!
曹睿回過神來,他聽到司馬懿如此誇讚諸葛亮,心中不悅,可又覺得所言非虛,於是嘆了一口氣,“唉,如此大才,可惜不為朕用。如果有此人輔佐,朕何愁不能平定天下?”
滿寵見狀鄒了鄒眉頭,片刻後說道:“依仲達所說,諸葛亮便是神人了。可這世上哪裡有神人!依我看,諸葛亮越是使詐,越是心虛!”
“哦?此話怎說?還請滿寵將軍賜教!”曹睿見滿寵如此豪壯,也不禁來了興趣。
滿寵抱拳道:“諸葛亮兵力不足,又多是步兵,而洛陽周邊一馬平川,利於我軍騎兵作戰!我十五萬步騎穩紮穩打,合圍洛陽,又有陛下神威天佑,就算是孫武再世,又能奈我軍如何!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