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點頭讚許地說:“公休臨危不懼,博而愛人,有聖賢之風。又兼資文武,富有謀略,犄角之策令我欽佩。你覺得為什麼會一敗至此呢?”
諸葛誕稍微一愣,答道:“丞相謬讚,我以為是奸臣誤國,洛陽夏侯懋屢次作梗,壞我計謀,使我功敗垂成。如果不是他使壞,那麼勝敗未知,我也不至於速敗!”
“恐怕不是吧,公休之敗不是數人之過,是時勢的問題啊。”諸葛亮笑著說。
“此話怎講?”諸葛誕疑惑地問道。
諸葛亮繼續說道:“第一,魏國盜取神器,竊居中原,其位不正,皇天不佑。相反,我奉大漢嗣君之命,以順討逆,天下子民莫不翹首期盼,所以戰無不勝。
第二,魏國自天水一戰,司馬懿敗逃,西北精銳盡失,四方震動,孫權也懷有圖謀。魏庭已岌岌可危,無人能阻止我東進。我乘勝而擊,魏國必節節退敗。
第三,魏國少主國疑,宗室林立,權臣傾軋。君臣不和,將帥離心,所以未戰先敗,而我可觀其內部生亂,不戰而勝。
魏國有此三敗,其勢已衰,不是人力可阻擋的,所以說是公休之敗是時勢所致啊。”
諸葛誕聽完默然不語,心想自投大魏,殫精竭慮數年,但是朝廷派系爭鬥,滿腔熱血無人知。
雖然夏侯玄和他友善,但是也把他當成為棋子,留在洛陽與蔣濟爭鋒。
魏帝曹睿,刻薄寡恩,自己當庭頓首泣血才獲任用,沒多久卻又猜忌他,派夏侯懋加以監視,以致自己前後受肘,功敗垂成。如今兵敗被圍,就算僥倖逃脫,怕是魏庭也容不下自己了。
諸葛亮見他不說話,知道他已經心動,便乘機勸道:“公休與我都是諸葛後人,世受皇恩,理應矢志匡扶大漢。弟不幸誤投敵營,難獲重用,為什麼還有替曹賊效死?如今兵敗不是公休之過,你既然已經義盡,為什麼不迷途知返,棄暗投明?上承先輩遺志,你我兄弟攜手興復漢室;下續同宗之情,一展現生平抱負,豈不快哉?這是我的肺腑之言,望弟思之再三!”
諸葛誕想了想,前有諸葛亮,後有姜維、王平、句扶、孟琰,難以逃脫。諸葛亮也說的有道理,曹魏怕是已經難以相容,自己孑然一身,了無牽掛,不如投蜀再圖進用。
於是諸葛誕長嘆一聲,抱拳說道:“兄長在上,一番話令我茅塞頓開,愚弟願降了。”說罷下馬跪降。
諸葛亮忙上前扶起,執手說道:“弟深明大義,我深感欣喜。我必奏明聖上,重加封賞。今後你我兄弟齊心,定能還大漢萬世太平!”
諸葛誕大喜拜謝。諸葛亮與諸葛誕攜手同歸大營,同眾將暢飲言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