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路徵河北、許昌、陳留等步騎十五萬,朕意已決!親自坐鎮,勢必攻破虎牢關,直擊洛陽!”
眾人見曹睿一口氣做出諸多部署,不禁暗自歎服,看來陛下胸有成足啊,親征的擔憂是多餘的。
陛下有識人之明,不僅徵調了得力干將主軍事,還啟用了大量曹魏二位才俊。尤其是後者,此舉明面上給了曹魏的世族大族子弟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但同時也是將他們作為人質帶于軍中。
如此,魏國後方的世族大家們,也不敢輕舉妄動。
眾人見曹睿於輕鬆談吐間,便有如此權謀手段,不禁內心一顫。
曹睿見眾人不再吭聲,得意地微微一笑,繼續說道:“這三路都是正面對敵,司馬懿還給了朕另外兩路奇兵!”
眾人一聽,紛紛來了興趣。
只見曹睿笑著說:“三路正面攻襲,諸葛亮勢必分兵拒守,如此一來,蜀軍後方定然空虛。
一令驍騎將軍秦朗、都尉典滿、少府楊阜由晉陽起兵四萬,直撲蒲津渡口,威脅關中。
二令新城太守州泰、樓船將軍申儀起兵兩萬,西攻漢中,截斷蜀軍退路。
這二路是圍魏救趙之計,令諸葛亮首尾難顧!”
眾人聽了也紛紛嘖嘖稱奇,果然是好方略呀!
“如此,共有五路大軍夾攻,諸葛亮或丟長安,或棄洛陽,或倉皇退回蜀中,而我軍應對自如,豈有不勝之理?”曹睿一副得意的樣子。
說罷曹睿又轉頭望著司馬懿,笑道:“愛卿所獻五路並進甚妙,依卿之見,朕的部署是否妥當?”
司馬懿跪拜在地,喊道:“陛下聖明!”
眾人這才明白曹睿為何會既往不咎,再次起用司馬懿。如此精妙的五路大軍,非同凡響,堪稱大手筆呀!實在是令人心服口服!
曹睿面色忽然嚴肅起來,鄭重地起身說道,“這還不夠,為了全無後顧之憂,朕決定,立幼子曹芳為皇太子,並立即昭告天下。如此,朕便可放心東征了。”
眾人大驚,曹睿一直自負年輕,不肯早日太子,如今忽下決斷,可見其東征決心之大啊。
眾臣至此,無不歎服曹睿之聖明,司馬懿之高明,連忙紛紛下拜齊呼萬歲。
燕王曹宇率先表態,諂媚的笑著:“陛下神姿英武,又知人善用,天佑我大魏,此戰必勝!我雖不才,願隨陛下出徵,生擒諸葛亮!”
眾臣紛紛附議願隨駕出征。
曹睿龍顏大悅,柔聲笑道:“燕王之忠心,可彰日月啊。只是值此大戰,後方重鎮不可無人,加上皇太子年幼,燕王須坐鎮許昌,總攬朝政,看護太子。”
曹宇見自己又獲得重任,不禁竊喜,欣然領命。
曹睿頓了頓,“令司空陳群、司徒董昭、尚書令陳嬌、太常和洽、光祿勳常林、太僕王思、尚書左僕射徐宣、大司農趙儼、廷尉高柔、衛尉辛毗、司隸校尉崔林、中書令孫資、中書監劉放、治書侍御史王觀、河南尹裴潛、尚書薛悌、尚書劉靖等人共同輔佐燕王,處理朝政,調配前線糧草軍械。守衛方面,令領軍將軍夏侯獻掌管許昌兵馬,統領牙門將許儀(已故虎侯許褚之子)宿衛京城。”
眾臣都稱諾領命。
司馬懿又抱拳說道:“啟稟陛下,此戰我軍精銳盡出,不僅東吳孫權,還有安靜已久的遼東公孫淵,恐怕都會趁機作亂,因此邊境之兵不可輕動。請陛下先遣使通好,許以重利,再派大將鎮守邊境,威懾敵軍。”
曹睿點了點頭,“愛卿思慮周全,就依卿所言。傳旨,令中書省立即挑選使臣,即刻出使公孫淵、孫權。
召幽州刺史王雄回朝任大鴻臚,令荊州刺史毋丘儉轉為幽州刺史,與鷹揚將軍文欽鎮守北平,防禦公孫淵。原幽州刺史王雄,轉任青州刺史;
令夏侯儒轉為荊州都督,與振威將軍胡質、揚烈將軍王昶、中書侍郎王基,同守襄陽;
令徵東將軍王凌為揚州都督,與偏將軍樂綝(已故右將軍樂進之子)、偏將軍張虎(已故徵東將軍張遼之子)同守壽春,防禦孫權。
令曹泰(已故大司馬曹仁之子)為鎮東將軍,都督青徐兩州,作為各州支援。”
“諾!”
眾臣對曹睿的雷厲風行,快速部署,不禁心悅誠服。
說罷曹睿望著司馬懿,微笑著說:“愛卿還有什麼見教?”
司馬懿想了想,笑著答道:“哦,倒是還有一事......請陛下即刻將五路出兵訊息,傳檄四方,廣邀天下兵馬,共擊諸葛亮。”
曹睿不解地問道:“朕雖不才,也知兵法之妙,貴在使人不測,怎麼能洩漏於人?”
“臣自有妙用,請陛下勿憂!”司馬懿笑著說。
曹睿雖然不解,仍然信任司馬懿,於是點點頭:“好,就依愛卿之計。即日起,賜卿專權,可自行決斷,不必事事奏報!”
“謝陛下!”
“傳旨,眾卿速去準備,不日起兵,討逆!”
“諾!”
眾臣群情振奮,都領命退朝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