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早已聽得心潮澎湃,姜維果然名不虛傳啊!他扭頭看了一眼下方的諸葛亮,似乎在尋求意見。
只見諸葛亮微微頷首,劉禪當即明白用意。
他清了清嗓子,正欲宣佈。
忽然一個熟悉的聲音,再度傳來。
“啟稟陛下,臣以為,此次出征,不可令姜伯約,單獨領兵。”
眾人扭頭望去,頓時內心捏了一把汗。
又是司徒李嚴!他怎麼,沒完沒了!
劉禪聞言眉頭一皺,但還是給了李嚴說話的機會。
“李司徒,此話怎講?”劉禪抑制住心中的怒火,耐心詢問道。
“道理很簡單!”李嚴又得意地笑了起來,“姜伯約,面對郭淮,已有前車之鑑,他下不了手!所以,此次出征,為國家計,我們不得不防。姜伯約,不可總付兵權!“
劉禪一聽,似乎是這麼一個道理。
“那李司徒的意思是?“
\"臣意,應另外挑選一名德高望重之人,作為監軍,與姜維相互制衡!如此,才能稱得上萬全之策!”
\"哦~那李司徒可有舉薦人選?”
只見李嚴清了清嗓子,朗聲道,“臣,舉薦當朝太尉吳懿吳子遠!”
李嚴此話一出,滿堂皆驚。
吳懿雖是沙場宿將,卻已年近七旬,加上身份尊貴,近年來,已極少領兵上陣,漸漸有些淡出眾人視野。其位列三公之太尉,既有對其尊崇之意,亦有讓其安度晚年之念啊。
沒想到,李嚴居然會把沉寂許久的吳懿,推了出來......
“舅舅?”劉禪一愣,接著連連擺手,“不行不行,李司徒,太尉已快七十高齡了,而遼東相隔千里啊,一路上盡是奔波辛勞,朕心何安啊!”
李嚴笑而不語,只見他緩緩轉過身來,面朝群臣之中的吳懿,投去淡淡的微笑。
許久不曾發言的吳懿,似乎瞬間看懂了李嚴的用意。
只見他朝著李嚴重重地點了點頭,接著挺身而出,鄭重地抱拳道:
“啟稟陛下,臣曾聞,遠者廉頗,年七十,尚有餘勇,可拉三百石弓;近者黃漢升,七旬高齡,尚可刀劈夏侯,立不世之功!何況,臣未及七十,怎可服老!”
吳懿越說越激動,“近年來,臣極少領兵,早已寂寞難耐!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諸將立功,空自嗟嘆!今日,幸得李司徒舉薦,莫說那遼東有千里之遙,就算是萬里之遙,臣亦有何懼哉!大丈夫,當死於邊野,馬革裹屍而還,豈能老死於病榻乎!”
吳懿的一番豪言壯語,感染了在場的眾人,他們紛紛稱讚吳懿雖至暮年,壯心不已!
劉禪見狀有些為難。
捫心自問,他自然是不願意讓高齡的國舅,去冒這個遠征的風險。萬一真的有所閃失,太后那邊,他也不好交代。
可是,他又深知國舅吳懿的脾氣,若是今日不答應與他,怕是誓不罷休啊。
思來想去,劉禪只得向諸葛亮投去求助的目光。
而此時下方的諸葛亮,正輕搖羽扇,不動聲色地微笑著注視著眾人。
似乎早已洞察一切。
察覺到劉禪的目光,諸葛亮微笑著點點頭。
劉禪眉頭一皺,再三確認,諸葛亮三次點頭示意。
這次,劉禪終於下定了決心。
也罷,既然相父也同意,那便不要拂了國舅的興致,就這樣辦吧!
“好,就準太尉所奏!令你為監軍,與姜維,依計行事,擇日一同出征平叛!”
“謝陛下隆恩!”吳懿大喜過望,連忙跪下磕頭謝恩。
“太尉免禮,快快起來,路途遙遠,多多保重啊!”
“諾!”吳懿緩緩站起身來,他朝李嚴投去一束感激的目光,隨後便開心地像個孩子一般,退回班列。
\"好了,今日諸事已畢,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