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包不住火的。
時隔數日,漢中之事,終於流傳。
長安,宣政殿內,整個朝堂便炸開了鍋。
彈劾與勸諫,如雪片一般堆滿了尚書檯。
不是說好的共討國賊袁術嗎?
怎麼轉眼間,大軍就調頭南下,扎進了那被視為絕地的秦嶺?
陛下此舉,簡直就是在拿國運當兒戲!
朝會上。
作為世家的代表,楊彪率先問責起來。
“陛下!臣聽聞,大軍已入子午谷,此乃自斷後路之舉啊!”
“子午道,懸崖峭壁,棧道崎嶇,我數萬將士的糧草如何為繼?”
“張魯若堅壁清野,毀掉棧道,我軍便成了甕中之鱉,進退維谷,不戰自潰!”
楊彪的話音剛落,便引來一片附和。
“楊太常所言極是!漢中之地,易守難攻,非數倍之兵力、經年之功不可下。”
“我大漢府庫初實,民生方興,怎經得起如此豪賭?
“陛下,您以雷霆手段安定關中,臣等無不欽佩。”
“然,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奇襲漢中,此計太過兇險,萬一有失,我大漢剛剛凝聚的元氣,將毀於一旦!”
“臣懇請陛下,速發詔令,命呂大都督與皇甫太尉,即刻收兵回朝!”
“臣等附議!請陛下收回成命!”
“請陛下收回成命!”
“……”
一時間,殿內群臣紛紛跪倒,叩首請命。
倒不是世家在把控朝政,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忠於漢室的老臣。
他們是真的擔心這位少年天子因一時之銳氣,而葬送了大好局面。
在他們固有的認知裡,攻打漢中,無異於以卵擊石。
所以劉協並沒有強行彈壓,而是看向了一旁的荀攸。
荀攸心領神會,緩步出列,對著群臣一揖,道:“諸位公卿拳拳愛國之心,攸,感佩至深。然,諸公所慮,皆是基於常理。可我大漢天兵,行的,本就非常理之事!”
楊彪抬起頭,問道:“荀侍中此話何意?莫非你有通天之能,能讓大軍飛過那秦嶺天塹不成?”
“飛,倒是不必。”
荀攸從容不迫道:“諸公只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卻不知,陛下早有神物相助。”
“我軍所用獨輪小車,一人可推百斤之糧,於崎嶇山路如履平地,其效率,十倍於尋常大車!”
“諸公又慮,秦嶺瘴氣毒蟲,疫病橫行。”
“卻不知,陛下親授‘防疫三件套’,清瘴口罩、驅蟲藥膏、淨水之丸,已令我軍將士百毒不侵,入山林至今,無一人因病減員!”
“至於騎兵,諸公更不必擔憂。”
“有陛下所賜之‘馬鞍馬鐙’,早已遍裝全軍。”
“騎士策馬,人馬合一,日行百里而不倦,何懼山道之險?”
一樁樁,一件件,從荀攸說出的神物,聽得滿朝文武目瞪口呆。
獨輪車?
防疫三件套?
馬鞍馬鐙?
這些都是什麼東西?
他們聞所未聞!
難道又是陛下夢中所得之神物?
若是尋常皇帝,他們自是不信。
但劉協自親政以來,造出太多的神物了。
所以由不得他們不信。
楊彪張了張嘴,還想再說些什麼,卻發現自己所有的擔憂,似乎都被對方輕描淡寫地化解了。
可他依舊固執地認為:“縱有此等奇物相助,行軍或可無虞。但攻城呢?”
“漢中城池堅固,張魯以五斗米教蠱惑人心,其道眾悍不畏死,強攻之下,傷亡必重!”
“糧草消耗,亦是無底之洞!”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