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熊的光環尚未褪去,柏林的喧囂也未曾停歇,但曹煜卻將自己從慶功酒會的鎂光燈下拉了出來,一頭扎進了更為現實卻也更為關鍵的戰場——版權交易。
他沒有立刻回國享受英雄般的禮遇,而是選擇留在風暴中心,親自為《活埋》的未來定價。
柏林電影節宮(BerlinalePalast)附近的豪華酒店套房裡,空氣瀰漫著雪茄、咖啡和看不見的硝煙。
這裡成了《活埋》全球發行權的爭奪戰場。
曹煜獨自坐在談判桌的一端,對面輪番坐著來自不同頂級發行公司的代表——法國的MK2、英國的Pathe、美國的焦點影業(FocusFeatures)、日本的GagaCommunications……他們西裝革履,笑容可掬,言辭熱切,但眼神深處都是精明的算計。
米拉麥克斯(Miramax)的斯蒂芬也厚著臉皮再次出現,笑容裡多了幾分尷尬和勢在必得:
“曹先生,恭喜你獲得金熊!這證明了我們的眼光!之前的報價是個誤會,我們願意重新出價,300萬美金,全球買斷!外加豐厚的票房分成!
焦點影業的代表推了推眼鏡:“曹導,我們欣賞《活埋》的藝術價值,更看重它在型別片市場的巨大潛力。
我們出價350萬美金預付,後續分成比例業界最優。
並且,我們擁有頂級的藝術院線和主流市場發行渠道,能最大化它的價值。”
MK2的代表則打藝術牌:“曹,金熊已經證明了它作為藝術電影傑作的地位。
我們MK2專注於將真正的作者電影帶給世界最挑剔的觀眾。我們雖然預付金可能不如美國公司(280萬美金),但我們的發行策略和長線收益,更能匹配《活埋》的深度。”
報價像拍賣會的槌聲,一次次抬高。
數字從最初的100萬,飆升到令人咋舌的350萬、400萬美金!每一次新的報價,都足以讓一個21歲的年輕人眩暈。
然而,坐在風暴眼的曹煜,臉上卻沒有狂喜。
他穿著獲獎時那身黑色西裝,只是解開了領口的扣子,顯得更加不羈。他背脊挺直,眼神銳利如鷹隼,仔細聽著每一份報價,審視著每一份意向書中的條款細節——發行範圍、年限、預付金額、分成比例、宣傳預算、剪輯權……他不懂所有的商業術語,但他有最樸素的直覺:
《活埋》的價值,遠不止一個數字能衡量。
金熊的光環、巨大的話題性、獨特的觀影體驗、以及他本人作為“21歲金熊導演”的稀缺性,都是無形的砝碼。
“謝謝各位的厚愛,”曹煜的聲音冷靜,帶著西北口音的英語清晰有力:
《活埋》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票房潛力,更在於它作為一部電影本身的力量和獨特性。
我需要看到更具體的、能確保這部電影以最完整、最尊重的方式被全世界觀眾看到的方案。目前的報價,誠意還不夠。”
其實他不想籤分成約,更傾向於買斷,分成不僅時間長而且風險大,到時候他們說多少就是多少。
他可是知道這些人的尿性。
他的拒絕乾脆利落,帶著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強硬和清醒。
這讓那些老練的發行商代表們既惱火又無奈。
他們習慣了用金錢砸暈年輕的創作者,但眼前這個21歲的中國青年,卻像一塊難以啃動的硬骨頭。談判陷入拉鋸戰,氣氛時而熱烈,時而冰冷。
曹煜像一頭孤狼,獨自周旋在群獅之間,寸土必爭。
在一次激烈的談判間隙,曹煜的手機響了。
是範兵兵。他走到套房的落地窗前,接通電話。窗外是柏林冬日灰濛濛的天空。
“曹煜!!!”範兵兵激動到幾乎破音的聲音穿透聽筒,帶著哭腔和巨大的喜悅:
“金熊!你真的拿了金熊!我看到了!直播我都看到了!你太棒了!我就知道你一定能行!你現在是國際大導演了!”她的聲音因為激動和國內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而微微顫抖,充滿了與有榮焉的驕傲。
“嗯。”曹煜的聲音平靜,甚至帶著一絲疲憊,“剛開完會。”他下意識地避開了自己正在談判的具體細節和那些天文數字。
“國內都炸鍋了!全是你的新聞!曹煜,你什麼時候回來?我們得好好慶祝!王姐說必須給你辦個最風光的慶功宴!”範兵兵興奮地規劃著,語氣裡充滿了對未來璀璨星途的憧憬。
曹煜沉默了幾秒。電話那頭範兵兵描繪的國內盛況、……與他此刻在柏林談判桌上感受到的、關於電影本身價值的殘酷博弈,彷彿是兩個世界。他感到一種無形的隔閡。
“這邊版權的事還沒談完,”他簡單地回答,聲音低沉:
“可能還要幾天。”他沒有提及那些鉅額的報價,也沒有回應關於慶功的興奮。
範兵兵的熱情似乎被這盆冷水澆熄了一些,她頓了頓,聲音放柔: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