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
大興輯報刊發。
一月一刊發,百姓早已習慣購買。
大興輯報包攬天下事,可以讓他們足不出戶的就瞭解天下大勢,乃至連北地風情都能知曉。
豫章。
海昏城外。
繚水河畔,豫章學院朗朗書聲。
不少已經完成秋收的百姓,都來此地等候自家幼子放學。
“要想富,先修路。”
“大興治下,州對州幫扶。”
一個識得文字的漢子正捧著大興輯報,給旁邊圍繞的百姓講解。
“吳老四,啥子修路?”
從農田忙活回來的老漢問道。
“哦。”
吳老四清了清嗓子,說道:“有道將軍在輯報中說,夷州已經歸治了,可是他們那裡的百姓衣不蔽體,更不知儀禮,我們江東距離夷州太遠,要是在會稽烏傷朝東治修一條路,十天可以從夷州坐船打一個來回,而且夷州土地肥沃,可以完美種三熟稻穀!”
“修路?”
不少人七嘴八舌的探討。
畢竟,修路可是苦差事啊。
而且一修不知道多少年月,還能不能活著回來。
“咳咳。”
吳老四咳嗽一聲,說道:“有道將軍還說了,我們曾經受到壓迫,食不果腹,現在我們有能力了,應該幫助更多的大興治下百姓,現在戶部財政緊張,要是去修路,可以在太守府領憑證,十年內戶部會還清所欠俸祿!”
“啥。”
“戶部欠咱錢?”
老漢,圍觀的百姓都愣了。
他們還是第一次聽說府衙欠百姓錢。
吳老四揮斥方遒般說道:“將軍還說了,今天我們修路是幫夷州百姓,明天我們遭難了,夷州百姓也會幫我們,而且只要夷州富裕了,會給我們還修路的月俸,以後夷州糧食也會低價賣給我們郡!”
“修路吧。”
“咱都是苦過來的。”
“要是沒有道將軍,能有幾年好日子。”
“今天幫了夷州百姓,明年咱遭水災了,他們也會幫咱。”
“回家了,去太守府登記去烏傷修路,這世道太亂了,咱大興治下的百姓,就要互相幫助。”
不少人唸叨著。
各自帶著決意走向自己家。
州對州幫扶,要想富,先修路,終究是空中樓閣。
他們信奉的理念只有一個,那就是寧辰與大興府的善政。
既然大興府說了要給烏傷到東治修一條路,哪怕是不給俸祿工錢,他們也得去修,做人要知恩圖報。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為翰墨頌師恩。
他們只是尋常耕田的百姓,不懂什麼大道理,但是恩情要還,
大興分他們良田,減免他們的稅賦,若無大興府,焉能有他們的田地耕種,焉能有他們的子嗣讀書識字,可望未來大志。
不過半個月時間。
在府衙中登記名冊,已經堆積如同山一般高。
豫章,吳郡,會稽郡,丹陽郡,乃至淮南,廬江都有百姓渡江而來,匯聚的人群超過二十萬之眾。
大興,內政六部徹底運轉起來。
工部左侍郎喬蕤,也啟程前往烏傷督工。
乃至,工部迫不得已徵召了不少大興學子用作統籌。
浩瀚如海的糧食,工匠,人群,車馬牛羊朝著烏傷運送而去,只為打通烏傷到東治的一條路。
所有人都清楚。
這條路不只是讓大興艦船少了幾日的路程。
而是讓夷州徹底歸治,讓大興底蘊再度增厚。
從此展望天下,讓天下的百姓亦如他們一般,有田種,子嗣有書讀,賦稅也不在那麼苛重。
一個月時間。
大興內部因為修路而熱火朝天。
同時,兗州秋收也已經結束,開始擬定對徐州的征伐戰略。
許昌。
司空府中。
曹操於月前加封車騎將軍。
不單單統領朝政,還負責掌執天下軍事,協管皇城安全。
“主公。”
荀彧翻看著大興輯報,不明所以道:“此版大興輯報,竟然號召百姓修路,而且還說什麼州對州幫扶!”
“何止。”
程昱搖頭道:“寧有道還許下諾言,大興財政不足,讓太守以印璽畫押,給百姓寫下了俸祿契約,十年內必還。”
“有必要嗎?”
司空府文武眼中滿是茫然。
至今,他們只知夷州在海外,但不知地處何處。
大興如此勞民傷財,攻伐夷州也就罷了,還要動用百姓修一條道路,只是為了讓艦船更快抵達夷州?
“諸位。”
“有沒有必要我不知。”
曹操合上輯報,面色發紺道:“寧有道一紙輯報,可以讓百姓心甘情願去修路,可見揚州六郡已經抹去的大漢王朝的印記!”
“嘶。”
眾人倒吸了口冷氣。
“再者。”
曹操面色發冷道:“寧有道何等雄姿偉略,他怎麼會做不利大興之事,連他都要如此去歸治夷州,可見此地對大興多重要,而我們現在對此地卻一無所知,更不知出海的艦船現在何地,是否已經開始攻伐交州。”
“咕咚。”
司空府文武齊齊嚥了口唾沫。
聽了這番言論,他們方才明白大興的腳步,似乎已經快要將他們甩開了!
州對州幫扶。
他們難以理解。
寧辰發下大興債券,他們更是茫然無措。
兗州遠比大興治下要苦難,他們若是動用百姓,只需要給糧食,讓百姓裹腹就足夠了。
夷州。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