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時辰之後,王虎所領數百大興衛,在大興城東十里處追上了前行的學子。
“虎將軍。”
“見過王統領。”
專利司官吏,諸葛亮,馬鈞等人敬畏無比。
大興衛,這是寧辰的禁衛,亦是承繼江東軍榮耀的衛營。
“鏗。”
王虎翻身下馬,喘著粗氣。
從一個大興衛手中接過大旗,插在車輿前方。
“這是?”
所有學子凝目而視。
諸葛亮呢喃自語道:“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諸位。”
王虎鄭重一禮,高喝道:“你們雖然是學子,也是為大興征伐的袍澤,此旗乃主公親自所書,明年年初主公會前往吳郡渡口看望諸位,前路艱險,望諸君慢行。”
“大興必勝。”
近兩百學子走下車輿。
全部熱血沸騰,目光熾熱的凝視旌旗,長嘯在這片原野。
他們是學子,亦是為大興征戰的軍卒,大興衛視他們為袍澤,而這杆寄語旌旗,便是他們的大纛戰旗,將會揮揚在吳郡渡口。
“諸君慢行。”
“諸君慢行。”
數百大興衛列成長陣。
披甲配刀,扶著大興衛軍旗長嘯送行。
這是寧辰給予這些學子的誓師,雖然遲了一些,但更顯彌足珍貴。
備戰交州。
這是整個大興的信念。
學府,六部,軍議司齊心協力而致。
時光稍瞬即逝。
建安二年已經走到了末端。
十一月初時。
司空府點兵三萬出征。
曹洪領軍一萬為前軍,駐紮在葉縣一帶。
夏侯淵領軍一萬為右翼,兵至魯陽城下,盡顯兵鋒猙獰。
同時,孫策在汝南興兵萬餘,成為策應司空府主力的左翼兵馬,在舞陰一帶屯兵。
四萬大軍,彰顯司空府對宛城的必勝之志。
定陵。
司空府中軍所在。
中軍大營與輜重營合兵一處。
此次,曹操攜大勢而來,點將十餘,郭嘉,程昱皆至。
帥帳中。
眾文武匯聚。
曹操居於帥位之上。
程昱翻看著戰報,沉聲道:“子廉將軍在葉縣據守,受到張繡麾下大軍拼死抵抗,不過孫策已經收復汝陰,而妙才將軍也攻下的魯陽。”
“主公。”
郭嘉沉聲道:“此次張繡是攜必死之志來抗衡司空府,更是將兵鋒抵至前線,與我前軍交伐,短時間恐怕會拖住我們程序。”
“主公。”
于禁請戰道:“末將請戰葉縣,十日內必克張繡大軍。”
“不急。”
曹操萬事在握,風輕雲淡道:“我們大軍盡出,只餘下子孝與元讓在許昌駐守,一方面防備楊奉,董承等人,何嘗不是在防備袁本初!”
“喏。”
于禁失望道。
“主公。”
郭嘉從案几上抽出一份文書,沉聲道:“據校事密報,屯兵新野的黃祖並未對張繡增援,反而荊州州牧府派出鄧濟統轄五千大軍屯兵湖陽,籍此抗衡我軍左翼對張繡主力的包圍!”
“黃祖?”
“—時英雄耳。”
曹操捋了捋鬍子,嗤笑道:“他屯兵江夏,幾乎與劉表藩屬無異,先射殺孫堅,後在大江擊殺寧有道之父,在江東積怨已深,根本不敢調集大軍與我們交戰,不然江夏空虛,說不準寧有道便會揮兵渡江!”
“主公。”
程昱淡笑道:“我們以孫策為左翼,何嘗不是因為與黃祖有殺父之恨,若是黃祖敢出兵,孫策與其部曲將會拼死一戰。”
曹操點了點頭。
郭嘉感慨道:“此戰需穩紮穩打,不能貪功冒進啊。”
“是啊。”
曹操一言定錘道:“此戰我們不求攻下整個南陽,只需要將宛城握在手中,許昌以南有一座雄關足以,便可騰出手對徐州征戰!”
“喏。”
眾文武躬身應喝。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這一次,他們不會在鬆懈了。
更不會容忍上次清水河畔慘敗般的失誤。
司空府出兵。
荊州,徐州,冀州等地所望。
這是關乎曹操能否雄踞中原的一戰。
此前,荀攸在大興輯報中闡明瞭宛城對於許昌的重要性,天下諸侯自然聞風而動。
徐州。
下邳,州牧府中。
呂布與麾下文武爭論不休。
“主公。”
陳宮目光鋒銳道:“曹操攻伐宛城,其許昌必定空虛,我們雖無法繞過劉備去襲擊,可也要動兵。”
“動兵?”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