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詩經》初嫁,到秦漢飄搖、唐之明豔、宋之清麗、明清豔流俗,桃花的意象在古典詩詞中繁花開謝、綿延不絕。桃花與桃花互相遮蔓、輪迴,在詩與詞、小說、電影、話劇、歌舞之間接壤,最後呈現出一個個獨立的意象。對於外國人來說,他們很容易瞭解松竹梅蘭和牡丹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卻不是很容易弄明白桃花這樣東西的文化內涵。桃花在中國,太複雜,但凡想起,先有一言難盡的曖昧。
美到極處,便成蒼涼。
桃之簡靜、桃之輕靈、桃之悽婉、桃之豔媚、桃之貞烈,我傾其所有尋找。記憶開闔,是不壞的盒子。有些關於桃花的詩詞輕易就浮現,有些卻隱匿得非常深,需要費心尋找。
如長路行至倦怠,寫得我恨不得棄筆罵人。桃花乃大俗大雅之物。你知道古人也是在不斷重複,重複訴說著一些意念:桃花源、仙人、紅顏。滾滾紅塵中的婉轉風流,走馬章臺時輕豔涼薄的邂逅,顛沛離散後心頭不愈的血痕……能蒐羅的都蒐羅了,該挖掘的亦都挖掘了。將一朵桃花看開,它就自成世界。
文字中顯現的桃花,已不僅盛開於春。隨季節輪轉,它盛開在時間的最深處,打敗了時間,恆久不謝。活潑,輕佻,寧潔,孤獨,豔麗,悽美,壯烈,深邃。桃花時而嬌豔如初嫁少女,時而閒靜如隱士仙人,時而滄桑如英烈美人。有時高杳如神話,有時平易如井畔鄉鄰。你面對著同一個它,千嬌百媚的它,要儘量找出不同的標籤,以鮮亮迥異的語言來形容。
我喜歡安意如的文章,看著文章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恬淡,仿若我就生在這桃花源的美景之中,竟然沉迷,竟然沉醉,她的第一張的小序就打動我了,讓人有一種十分要想看下去的願望,美的恬淡,美的安逸,美的寂然。
激情與勇敢
河岸邊,第一樹桃花開了;人世間,又一對新人成家。你聽啊,是誰在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妖童媛女,嬉遊河曲。或振纖手,或濯素足。”無意間看到這句話,怦然心動。他和她,年少的清怡,令我,想到初生桃花。
潺潺河水近旁,少年仰起臉龐。日光流轉映照之際,他容光,竟如枝丫上抽出的桃花一般,雖沒有後來的飽滿潤澤,卻因天真而更顯清媚,不被風塵浸染。身畔美貌少女竟因此頓失顏色,淪為陪襯。我想啊,希臘神話裡,愛神阿佛洛狄忒所喜愛的人間美男子——阿多尼斯,他所擁有的,正是這種讓人無法逼視又不能移目的俊美。看到他,就會想起世上一切美好而又短暫的東西。
愛神賜予世人象徵愛的諸樣鮮花,他卻是愛神心上那朵桃花。阿多尼斯酷愛狩獵,愛在密集的叢林裡奔跑,追逐心愛的獵物。嬌柔的人間少年所熱愛的,正是與外表形成強烈對比的激烈運動,馳騁山林,獵殺獵物。他心中潛藏和嚮往的,是成年男子所擁有的勇敢、征服,以及由此衍生的自由。顯然,阿多尼斯並不願意被人當做玩寵或是嬌弱小孩去保護。狩獵,是他執意證明自己能力的方式。
愛與美之神阿佛洛狄忒,是美豔絕倫青春永恆的象徵。當她從大海中降生時,兇惡的波濤為之平息,暴風驟停。世界為她的到來而靜默,被她的美折服。眾神的盛宴上,她以光的姿態傲然出現,她點化世間萬物,令它們芳香溢彩生機盎然。她使人世懵懂的男女懂得享受愛的甜蜜。她是眾神愛慕的物件,但她只專注阿多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