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效和配樂為影片增色不少,特別是作曲家馬克·伊夏的小號音樂。
影片結束,燈光重新亮起。
最後環節,由電影節主席阿爾貝託·巴貝拉登臺致開幕辭。
他熱情洋溢……強調其在世界影壇的獨特地位……發展的藍圖,並向所有遠道而來的電影人、嘉賓、媒體和工作人員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開幕式落幕。
但麗都島並未沉寂,反而進入了電影節的核心節奏——密集的放映、刊評、宴會、公關。
即便《活埋》的首場放映被排在清晨,現場稀稀拉拉僅有幾名打著哈欠的記者,氣氛冷清。
然而,幾乎在當天中午,第一批國際影評便在網上湧現,關鍵詞是‘令人窒息’、‘表演震撼’、‘極簡主義的傑作’。
當天,《三峽好人》在黃金時段放映,以其標誌性的紀實美學和對三峽移民史詩般的記錄,同樣贏得了媒體和影評人的高度讚譽。
一時間,兩部風格迥異但同樣關注現實的華語片,在國內報道中形成微妙的對峙之勢。
電影節特有的場刊評分(《銀幕》)成為輿論風向標。隨著主競賽影片放映,每天都在更新評分榜。
《活埋》憑著獨特的衝擊力和話題性,評分和票房一路走高,擠進《三峽好人》、《心之歸屬》等幾部強片內,成為第一梯隊。
〖陳芷希在WNS實習筆記備註:“今日場刊評分:活埋3.1分,排名第三。”〗
劉啟峰對此保持冷靜,他清楚,場刊只是給外界的參考,最終決定權始終在七位評委手中。
————————————
某日早晨。
聯合表演課上。
黃博在查爾潘一旁溫習劇本,故意將筆記本落在地上。
本子攤開的那頁,畫著人體喉嚨解剖圖,俄語標註寫滿空白處:“聲帶撕裂時,用甲狀軟骨震動發聲——黃博2006.7.15”。
查爾潘瞥見俄文,好奇撿起:“你在研究喉科醫學?”
黃博緊張搓手:“是為《活埋》裡缺氧戲準備的...演到後來真的喘不上氣。”
他仰頭示範——喉結像失控的電梯上下竄動,太陽穴青筋暴起。
查爾潘瞳孔一縮:“停!你橫膈膜痙攣了——這才是真窒息!”
她掏出鋼筆在筆記本上劃拉:“要這樣控制膈肌...”
兩人討論了五分鐘。臨走時查爾潘吐槽:“你們中國演員...夠瘋!”
,
〖陳芷希在WNS實習筆記備註:“給黃博買瀉藥——憋氣易導致便秘。(成本:花費1歐元的做舊筆記本)”〗
——————
鄭遠山在更私密但合規的場合,以學者身份與德納芙探討‘家庭精神活埋’這一隱性創傷主題。
劉啟峰謹守規則,只在公開地方與寶羅·布蘭科進行交流,重點說明《活埋》作為低成本型別片的國際發行潛力和製作效率。
寶羅雖然保持距離,但眼神中多了份商業上的考量。
陳海負責對接媒體、監控輿情、協調放映;
鄭遠山分析評委動態、微調策略;
陳芷希化身後勤總管兼實習製片,處理各種瑣事並記錄進實習筆記;
黃博配合採訪和活動;
隨著評委團正式進入封閉討論階段。
二人從密集行程中抽離,開始享受這座水城的每一刻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