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半月葉言和分身也開始徹查所有士子,對照他們的號牌、戶籍,看看是不是真正該參考的本人。
這期間,朱元璋也在早朝上詢問了此事的問題……而且他似乎想到了此前被關起來的另一個分身,那個比李魁還極端的王彥,這會竟然放了出來。
不過這並不重要,六部彙報結束後,這一天發生了老朱問策的環節。
“哼!說完了?咱現在越想科舉舞弊之事就越氣,但咱也知道……科舉想要順利進行下去,勢必是要有杜絕舞弊之法的!”
他看向彙報完六部問題的百官,毫不客氣的揮手道:“來!可有愛卿有杜絕舞弊的提議?”
當時葉言和李魁兩體都不在奉天殿上,但不影響正好用王彥這分身來觀察現在的狀況。
系統其實安排了數十個分身在朝廷之上,到目前為止也就死了兩個……王彥也在死之前去發揮發揮餘熱吧。
再說,其實葉言也發現問題了,想讓分身死其實不是容易的活,老朱雖然嗜殺,但他對於人才也是加倍的珍惜,除非他控制不了……
所以相比諫言讓百具去死,不如好好利用這數十個分身來改變大明,那才是他能回家的主要辦法。
朝廷上。
老朱此話說完後,幾個真正為民而想的言官,是毫不猶豫的出來講了自己的看法。
“陛下!”一位鬚髮皆白的老御史躬身道,“臣以為,葉副使此前與太子殿下所提,‘糊名’與‘謄錄’之法,實乃對症之良藥!”
他慢悠悠的也講出自己的認知。
“試卷既糊其名,使考官不知考生為何人,既可絕其循私念舊之情,再命書吏將考生原卷謄錄抄寫,以硃筆謄本呈送考官審閱,則筆跡無從辨認,縱有暗號關節亦難傳遞。此二法並行,可斷考官與考生串聯之途,實為防弊之根本!”
另一位年輕的給事中立刻附議:“王御史所言極是!糊名謄錄,古已有之,宋時便頗見成效。此乃正本清源之道,懇請陛下速速推行於今科鄉試及後續會試!”
朱元璋聽著,微微點頭,眼中的怒火稍斂,也顯出思索之色。
他還記得當初死的葉言分身呢,那張諫才是提過這一點的第一人,此法在宋朝就有……
但糊名謄錄和此次葉言發現的槍手替考,完全不是一回事,這法子終究是有問題,杜絕不了他憎恨的替考問題。
與此同時。
處理士子們資訊的葉言,也在思索這一點。
朝廷上。
也有工部的好官,老成好侍郎提出他的看法。
“陛下,糊名謄錄確為良策……然臣以為,僅此尚不足夠,科舉乃掄才大典,考場秩序亦需嚴加整飭。臣建議推行‘鎖院’之制!試官自受命之日起,直至考試結束、閱卷放榜,皆須鎖居貢院之內,斷絕一切內外交通,飲食由專人送入。”
“如此,可絕考官於考前行賄受賄,考中串通的洩題之弊!”
“鎖院?嗯,此議甚好!”朱元璋眼睛一亮,“把考官都關起來,看他們還怎麼作妖!”
誰說古代人傻,這是最簡單的處理方式了。
而去還有更狠的。
“陛下,此次事件已經眼中辱沒朝廷威嚴。”都察院的一位僉都御史也提出建議,“臣以為考生入場之搜檢亦需雷霆手段!臣聞前朝有夾帶之弊,字條藏於衣縫、鞋底、髮髻乃至食物之中,防不勝防。”
“哦?那愛卿你的想法是……”
“臣請旨,命搜檢軍士務必嚴查,必要時可令考生解衣脫靴,以鐵尺探查髮髻、衣帶……凡搜出片紙隻字者,立枷號於貢院門前示眾,永不敘用!以儆效尤!”
這件事是誰都可以出來諫言,朱元璋再狠也不會在這種為大明好的事上殺人,所以百官也是隨便說,這傢伙的狠辣也可以理解。
“好!就該這樣!給咱狠狠地搜!”朱元璋也聽的興奮,又一拍龍椅扶手,“咱寧可錯搜一百,也不可放過一個!讓那些想走歪門邪道的小崽子們知道怕!”
“正是,陛下聖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