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卻是一臉疑惑的看著李皓宸:“還要等什麼?馬參軍不是張郃的對手!”
李皓宸卻搖了搖頭:“我也不知道要等什麼,總感覺再等等也許不錯!”
李皓宸也不是不想救馬謖,他清楚的知道,馬謖在街亭的失敗,其實就是諸葛亮在用人中出了問題。
馬謖在大漢一直是一個參謀的人員,也就是一個出主意,你讓一個出主意的人貿然當上執行者,難道你就不用考慮一下落地的問題嗎?
而馬謖在街亭卻偏偏是一個出主意的人不是實際執行的最好人最好的詮釋。
居高臨下的戰術思維沒有錯,置之死地而後生,項羽可以,韓信也可以,但是你馬謖就沒那個統兵能力,你沒有那個能力還非要學人家,那其實是一種錯覺!
其二,古代戰爭中居高臨下可以帶來巨大優勢,比如弓弩射程和威力,高位方增益,低位方減損,此消彼長差距就很大了,還有圓石滾木火油之類的技能加成,高位方藉助地形就能使用,專打盾陣和車陣。
士兵體力,山下進攻必須要向上衝至少二三百米再和對手火拼,你們可以換位想一下上山路衝幾百米是個神馬情況。反過來向下衝就容易多了,騎兵可以獲得更快速度,箭雨滾木開路,正常情況下低位方其實是很難守住。
還有最最重要一點——視野。山下部隊的兵力部署和主攻方向盡收眼底。冷兵器時代雙方列陣距離就那麼幾百米,地形落差較大藏也藏不住。而山上神馬情況,開打之前基本全靠猜。
《孫子兵法•行軍篇》中說:“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意思是凡是駐軍應選擇乾燥的高地,不宜處在潮溼的窪地,重陽面,避陰溼面,這樣軍士不會發生疾病,勝利就有了保障。提倡的也是居高臨下的一種思維。
所以要是張郃來的速度沒有那麼快,讓馬謖在山上多屯一些水,說不定馬謖還能多堅持幾天!
可是如今魏軍很明顯也知道了山上沒有水源的事,已經分兵去斷了馬謖的水源!
若是馬謖不能趁著軍中尚有水拼死一戰,這一戰還是隻有失敗這一條路!
李皓宸之所以不願意現在就出兵救援馬謖,還是考慮到手裡的兵力不夠,他們在街亭的駐軍就只有五千人,能拉出去救援馬謖的,最多也只有三千人,但是這三千人不一定能接應到馬謖。
若是這三千人跟著一起葬身在南山腳下,那街亭也就不用守了!
他記得諸葛亮在派出馬謖和王平之後,還派遣了兩路人馬去了街亭身後的列柳城!
他卻在昨天就派了斥候卻列柳城打探情況,看看後續的援軍到了沒有。
可是如今派去打探的人還沒有回來,李皓宸卻不願意將有限的兵力投入到無謂的犧牲中。
王平卻貌似對李皓宸想要再等等的想法很不滿意,見死不救不是他的風格,更何況馬謖還是一軍主帥,豈有見主帥落難,而自己不救的道理?
王平卻是冷哼一聲,也不理會李皓宸和魏昌,轉頭下了瞭望塔,卻是自去點他的那兩千人,準備去救援馬謖!
李皓宸卻是嘆了一口氣,王平作為一個戰友是真的夠意思,可問題是,如今他們的任務是守住街亭,為諸葛亮爭取時間,就算接到了馬謖進入街亭又怎麼樣呢?
就以馬謖的德行,就算救回來,也說不定會鬧出什麼亂子出來!
李皓宸陰沉著臉,看著南山上的馬謖一連發動了三次進攻,卻始終無法突破張郃的封鎖線,而王平率軍殺了出去,卻也沒有成功的接應到馬謖,反而被城下的魏軍給擋得嚴嚴實實的。
一場大戰下來,漢軍山上山下雙重損失!
山上的情況自己不知道,可是王平撤回來的時候,他的那兩千人卻有七八百條性命丟在了城外!
這樣看起來山上的損失也不會低於這個數字!
李皓宸突然有了想罵孃的衝動,這平白就損失了手裡的五分之一的兵力,再這麼打下去,這街亭還用守麼?
王平回來見到李皓宸,卻只是冷哼一聲,招呼也不打就徑直返回了自己的帳篷。
李皓宸眼尖,卻是看見了王平的胳膊上好像受了傷!
完了,人沒接下來,還傷了一員大將!
這仗沒法打了!
李皓宸無語了,不過他現如今只是一個百人將而已,這支漢軍就算死絕了跟他又有什麼關係?
只是街亭之戰還是要輸麼?
李皓宸正沮喪中,派去列柳城的斥候卻回來了。
“稟報百人將,丞相派了高翔將軍引軍五千,已經佔據了列柳城,另有魏延將軍親率一萬大軍,正在向街亭趕來!”
李皓宸原本還有些沮喪的心情卻在瞬間就好了起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