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寒來暑往,轉眼便是一年光陰。
這一年,漢靈帝劉宏深陷宮廷權鬥,將竇太后幽禁深宮。
宦官曹節等人趁機專權,加之各地災異頻發,終覺“熹平”年號不吉,遂在年末十二月下詔改元“光和”,寓意“光明和諧”,試圖以此扭轉頹勢。
然明眼人都知道,這不過是帝王自欺的念想,大廈將傾的陰影已籠罩雒陽。
這一年裡,李義山正式入駐劉家,對劉明的教導堪稱“文武並重,內外兼修“。
初期側重夯實基礎:經史子集從《詩經》讀到《戰國策》,兵法韜略則從《孫子》講到《吳子》,每一字都要究其深意。
心性打磨更是融入日常,抄《黃石三略》時錯一字便重抄整卷,練拳時馬步不穩便罰站一個時辰,美其名曰“讓急躁在規矩裡慢慢沉澱”。
武道啟蒙上,李義山更是展露“宗師”實力。
親自為劉明量身調整《春秋訣》的入門心法,將儒家的浩然與道家的吐納養生和兵家的剛猛發力熔於一爐,既重根基紮實,又求實戰有用。
每日寅時便叫劉明起床扎馬步,練的雖是最基礎的武藝,但卻要求“出拳如斷木,收勢如藏鋒”。
一年下來,劉明已能穩穩紮樁半個時辰,拳腳間漸有章法,真氣在經脈中流轉愈發順暢,緩緩踏入了“三流”境界。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
漢靈帝劉宏在位的第十一個年頭,東漢的頹勢已如破窗之隙,愈發明顯。
宦官與外戚的爭鬥白熱化,朝政腐敗到了“賣官鬻爵”成風的地步。
同年,名臣蔡邕因彈劾宦官被流放朔方,士林震動,民間疾苦也在悄然積累,只待一個爆發的契機。
這一年裡,李義山的教學轉向“知世”。
他取來沙盤,以石子為兵、木片為城,為劉明推演天下局勢。
從黨錮之禍的根源,“皇權與士族的博弈”,講到宦官與士族的根本矛盾——
“寒門與世家的資源爭奪”。
末了總會問一句:“若你是涿縣縣令,面對流民湧入,該收還是該拒?”
他還佈置了一項特殊任務:每日去集市逛一圈,記錄下“米價漲了幾文”“農戶抱怨什麼”“官吏如何收稅”。
劉明起初不解,直到某次見糧鋪老闆趁災抬高米價,而父親按平價售糧時,百姓竟跪地叩謝,才忽然明白:“原來民心不是靠喊口號,是靠看他們能不能吃飽飯。”
也是這一年,李義山開始為劉明謀劃聲望。
藉著“潁川名士”“盧植、蔡邕等人摯友”的身份,他帶著劉明出入郡守府、縣衙,與地方官吏“論經講學”。
涿郡太守舉辦詩會時,十歲的劉明剽竊了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一詩既出,滿座皆驚。
在場鄉紳名士無不讚嘆此子“心懷百姓”,“涿縣神童”之名一夜傳遍涿郡。
系統提示音適時響起:【劉明魅力+10】。
與此同時,劉明沒忘關注那位未來的“萬人敵”。
在涿縣集市上,他撞見約十多歲左右的張飛。
彼時的張飛已顯勇猛,因見地痞勒索賣菜老農,當即上前拳腳相向。
劉明暗中示意家僕解圍,事後以“同鄉之誼”贈送傷藥,張飛雖粗獷卻重情義,對這位“文弱少年”產生好感。
此後劉明常以“買肉”為名光顧張飛家中的肉鋪生意,見他舉三百斤石鎖如玩物,卻只會蠻力硬扛。
遂“賒賬”時贈《霸王心訣》殘頁(李義山偽造,取其“激發蠻力”之法)。
笑著說:“張飛兄若不嫌棄,這頁紙或許有用。”
張飛練了幾日,果然覺得發力更順,力氣竟似漲了幾分,對劉明愈發敬佩,時常在他買肉後額外送上一掛上等精肉,兩人漸漸熟絡起來。
劉明知道,這便是招攬未來猛將的第一步。
光和三年(公元180年)
這一年,漢靈帝的後宮成了權力漩渦的中心。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