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兄”曹操忽然湊近,眼神微眯,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今夜可有興致?隨我等去百花樓小酌幾杯,共論天下事?”
劉明一聽“百花樓”這名字,就知道是風月場所,內心糾結起來,他也對古代這種風月場所有好奇也想見識一下,但是他立的人設是“正人君子”啊!不去、不去,休要壞我道心。
袁紹也在一旁熱情相邀,那股子熱切勁兒,彷彿見了稀世珍寶。
又寒暄了幾句,劉明才跟著李義山返回客棧。
路上,李義山忽然問道:“明兒,你可知曹、袁兩家的小子為何對你這般熱情?”
劉明略一思索,答道:“弟子猜,一來是看在老師您的面子上,想透過弟子討您的好感;二來是覺得弟子尚有幾分才學,想提前拉攏,為自家家族添磚加瓦。”
“不錯。”
李義山讚許地點點頭,語氣卻沉了幾分,“這些世家大族,向來如此。利益為先,情誼為後。
若是於己無益,他們斷不會這般殷勤,你日後與人交往,可得多留個心眼。”
洛陽諸事塵埃落定,李義山便帶著劉明踏上了遊歷之路。
他們先後輾轉青州、徐州、兗州等地,一路之上,劉明細心考察各地的風土人情、農田水利與軍備武備。
李義山則在旁不時點撥,將天下大勢掰開揉碎了講給他聽,讓他對這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途經北海郡時,二人特意拜訪了時任北海相的孔融。
劉明獻上一篇《論強兵與安民》的策論,文中對時局的精準剖析與務實見解,讓孔融眼前一亮,連連讚歎其為“少年俊才”。
經此一事,劉明的名聲又在士人、儒家中徹底傳開,畢竟孔融可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天然是儒家的代表,連他都讚揚了,可見是真有本事。
只是暗中觀察多日,他也看清了孔融雖有才名卻好空談、不善實務的缺陷,默默引以為戒,告誡自己日後行事務必腳踏實地。
與此同時,購買雁門郡郡守一職的事宜也塵埃落定。
雁門郡地處邊疆,戰亂頻繁,郡守需承擔軍事責任,甚至可能戰死。
因此“買官”者可能更少,價格或有折扣。
但也掏空了劉家的家底。
按照漢廷定價,郡守這類二千石官職本需二千萬錢,《後漢書·靈帝紀》中便有“二千石二千萬”的明確記載,而雁門郡因地處北疆、貧瘠苦寒,最終以一千三百萬錢成交。
即便如此,這筆鉅款也幾乎耗盡了劉家幾代積累的財富。
其實以劉明的父親劉韙的才學和漢室宗親身份,本可走察舉之路晉升,但他深知此時朝堂黑暗,宦官與外戚爭鬥不休,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權貴攔截打壓,斷了仕途。
與其寄望於不確定的察舉,不如用實打實的錢財買一個穩妥的出身,雖代價慘重,卻能避開朝堂漩渦,在邊陲之地另起爐灶。
時間悄然來到光和五年(公元182年)。
這一年,天下災害頻發,中原大地流民四起,餓殍遍野。
可朝堂之上,袞袞諸公仍在醉心內鬥,對民間疾苦視若無睹。
時任司徒的陳耽因上書直言彈劾宦官集團,反被構陷免官,朝野上下敢怒而不敢言。
吏治的腐敗已深入骨髓,整個大漢王朝,已然走到了難以挽回的崩潰邊緣。
劉韙已帶著葛從周,領著家丁與部曲先行趕赴雁門郡,而涿縣的家產則需逐步遷往幷州,此事便交由劉明的母親、褚祿山與洪仁玕三人打理。
劉明當收到父親僅帶葛從週一名武將前往的書信時,劉明心頭一緊,當即決定動用系統召喚武將,務必確保父親在雁門郡的安全,也好為其分擔肩上重擔。
清點系統存貨,武力類召喚卡中,一張三流武力召喚卡顯然派不上用場。
另有兩張隨機召喚卡、一張帝級召喚卡,以及200諸天值。
諸天值數量太少,而系統商城是系統的第三個功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