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召喚之帝途霸業

第48章 抵達陽渠,大刀孟覺海

“大誰何”在正史與演義中雖鮮有提及,但在這個三國融合的世界裡確然存在,正如這個世界有著獨特的功法體系一般。

可既然朝廷設有“大誰何”,為何沒能提前察覺張角起義的密謀?這就要從該組織的興衰說起了。

自《史記》《漢書》中提及,漢武帝時期曾派其清查宮中洩密者或異動人員,“大誰何”參與宮廷護衛,是漢朝早期皇權監控體系的組成部分,那時起大誰何便是初期框架。

後至漢桓帝時期起,“大誰何”便落入侯覽、曹節、王甫等宦官手中。

從此,這個情報組織徹底變質:宦官們濫用其職權謀取私利,敗壞朝綱,將其變為打壓清流士人與黨人的工具。

這般行徑愈演愈烈,最終引發了震驚朝野的“黨錮之禍”。

經此一劫,“大誰何”形同虛設。

組織內充斥著宦官親信,有真才實學之人盡數遭屠戮。

加之當時朝廷盲目認為天下太平,便裁撤了耗費巨大、看似“無用”的各州分支,僅保留洛陽司隸、雍州等中原核心區域的編制。

後來漢靈帝劉宏登基,曾任命劍師王越統領“大誰何”。

初期雖有撥亂反正、重振綱紀之意,可到了後期,張讓等十常侍再度篡奪了該組織的控制權,“大誰何”就此再度沉淪。

如今的“大誰何”,早已是半死不活的狀態:雖尚有幾分底蘊,卻難堪大用。

畢竟是傳承多年的老牌勢力,誰也說不清它是否暗藏底牌。

也正因如此,劉明的“浮水房”才遲遲未能在司隸地區徹底鋪開情報網路。

劉明當即吩咐戲志才,速去傳令眾將即刻整軍,準備馳援洛陽。

戲志才領命離去後,劉明一邊穿衣起身,一邊暗自思忖。

他雖早已知道虎牢關危機,但誰知道,危機成黃巾直逼洛陽啊!

片刻之間,劉明已整裝出屋,翻身上了坐騎“小白龍”,策馬直奔城外。

城外空地中,姜臣早已整肅好隊伍,將士們列陣齊整,只待號令。

劉明見狀,不多言語,揚聲道:“拔營,出發!”

此行路線他早已盤算妥當:

從郾城出發,先沿官道向北至許昌。

再從許昌沿潁河向西北,途經禹州、登封,最終便可抵達洛陽。

這條許洛古道的北線不僅行程更短,且地勢相對平坦,作為當時的主幹道,路況優良,極適合騎兵快速推進。

當年關二爺過五關斬六將時,從許昌前往洛陽便走了此路的部分路段,足見其在當時是商旅往來、軍隊排程的常用通道。

從郾城到洛陽,全程約二百二十公里,按急行軍速度,約莫三到四天便可抵達。

大軍一路疾馳,晝夜兼程,至第四日,終於抵達偃師城外十里處。

途中,他們曾與皇甫嵩的大軍相遇,皇甫嵩命劉明先行馳援陽渠南岸。

只因皇甫嵩所部兵力眾多,行軍速度稍緩,預計次日才能抵達此處。

劉明在馬上沉思著大谷關的地理位置與應對之策。

黃巾軍攻破大谷關後直撲洛陽的路線,終點正對著洛陽城南的陽渠南岸。

大谷關坐落於洛陽東南,出關後向西北行進,最終必然抵達洛陽城南的平城門外。

那是洛陽南門的主門。

而陽渠恰好環繞平城門南側,形成了“關門-陽渠-城門”的三級防禦鏈條:

大谷關為第一道屏障,陽渠南岸是第二道防線,平城門則是最後一道門戶。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