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舉曹都尉!”一人高聲道,“孟德與黃巾主力多次交鋒,熟稔其戰法!”
另一人立刻反駁:“我推薦丁原!丁將軍久鎮幷州,與匈奴周旋多年,輕騎襲擾正是其所長!”
“董卓將軍曾為中郎將,常年與羌族交戰,用兵狠辣,此等重任非他莫屬!”
“四世三公的袁紹袁本初,威名遠播,由他領軍,黃巾必聞風喪膽!”……眾說紛紜,爭執不下。
就在此時,一直沉默的楊會老將軍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
“老夫推薦討逆校尉劉明。”
喧鬧的大廳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這位白髮老將。
楊會迎著眾人的目光,緩緩起身,朗聲道:“我推薦他,有三樁理由——
其一,劉明數次率騎兵與黃巾交鋒過,每次都是大勝而歸。
其二,劉明多次率騎兵攻伐黃巾,他所部卻皆是百戰精銳,正合襲擾作戰的靈活之需。
且劉明本人雖職階不高,卻行事果決,在潁川之戰中,他靜觀全域性,顯是早已對局勢有了籌謀,絕非魯莽之輩。
其三,劉明崛起時日尚短,名號未顯,正適合隱於暗處行事。
若派成名將領,反倒容易被黃巾重點盯防,一舉一動皆在其監視之下,何談奇襲?
同時也能迷惑住黃巾,並會認為是個沒有名氣的小將!”
老將軍話音剛落,廳內鴉雀無聲。
眾人細一琢磨,只覺這三點理由條條在理,無懈可擊。
皇甫嵩眼中閃過一絲讚許,看向劉明的目光也多了幾分鄭重:“楊老將軍所言極是。
劉明,這襲擾糧道與遊擊黃巾的重任,便交予你了!”
“諾!末將定不辱使命!”劉明抱拳領命。
皇甫嵩深知,將如此關鍵的任務交予資歷尚淺的劉明,軍中老將難免心存不服。
但眼下戰局緊迫,楊會的分析句句在理,更重要的是這都是他之前打黃巾實實在在的戰績,他也很看好青山兄的徒弟。
議事重心隨即轉向陽渠防守部署,會議一直持續到傍晚,一套詳盡的守城計劃終於敲定:
其一,沿用曹操抵達陽渠時在南岸佈下的防禦部署。
其二,重點強化陽渠南岸的防禦設施與戰術配合:依託南岸高2-3米的夯土堤岸構建主防線。
這道堤岸本為防洪所築,如今正好作為天然壁壘,可部署弓弩手俯射河面,步兵則依託堤岸列陣,阻擋敵軍登岸。
陽渠上通往平城門的“平城門南橋”是唯一正規通道,兩端已增設門樓與柵欄。
戰時可隨時拆除橋樑中段,或在橋面預設伏兵,迫使敵軍涉水渡河。
而陽渠水深3-5米,汛期更甚,涉水難度極大,敵軍一旦入水,便成岸上弓弩的活靶。
南岸堤岸與平城門城牆形成“高低呼應”。
堤岸守軍依託河道阻擊時,城上守軍可從高處射箭支援,兩道防線構成交叉火力網,大幅提升防禦效率。
這套部署屬於目前最可靠的方案。
同時歷史上,公元190年,孫堅攻破大谷關後直逼洛陽城南時,董卓軍正是依託陽渠南岸的同款防禦設施,在此與孫堅大軍展開了激烈拉鋸。
如今漢軍依樣佈防,無疑是借地利之便,為戰局增添了幾分勝算。
皇甫嵩指著輿圖上的陽渠河道,沉聲道:“此渠便是我軍的天險。
守住這裡,洛陽便穩了一半。
諸位務必依計行事,切不可有絲毫懈怠!”
眾將齊聲領命,廳內燭火映著一張張凝重的臉,一場關乎洛陽安危的攻防戰,已在悄然醞釀。
隨後眾將散去,劉明返回寢帳,將會議定下的守城計劃一五一十告知戲志才。
戲志才聽完,捻著鬍鬚沉吟片刻,點頭道:“此計依託地利,攻守相濟,確是穩妥之舉。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