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案:開局拉滿神探技能

第172章 衣櫃裡的重要發現

儘管這個看似輕描淡寫的問題只是輕飄飄地拋了出來,但在刑偵一線摸爬滾打多年的李旭卻像被雷擊中一般,後脊樑猛地竄上一股寒意。

一個可怕的念頭在他腦海中炸開——難道自己帶領的專案組在前期的現場勘查和案情分析中出現了重大疏漏?

李旭下意識地轉頭看向並肩作戰多年的搭檔王佳教導員。

只見這位素來沉穩的老刑警此刻眉頭緊鎖,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顯然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兩人交換了一個凝重的眼神,卻都默契地沒有立即開口,因為此刻他們都需要時間來消化這個突如其來的發現。

姜東將兩位前輩的反應盡收眼底,繼續分析道:“李隊長、王教導,從現場的血跡分佈來看,兇手的作案過程呈現出非常明確的針對性。”

“男性死者身上共有七處刀傷,其中三處集中在胸腹部要害位置,這說明兇手下手極為狠辣。”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死者手臂和手掌上的防禦性傷口顯示其進行了激烈反抗,但所有血跡都集中在地面,床單上卻異常乾淨。“

說到這裡,姜東稍微停頓一下,“如果按照最初的推斷,案發時被害人正在床上睡覺,那麼第一現場應該在床鋪區域。”

“但實際情況是,床單連褶皺都保持完好,枕頭上甚至沒有血跡噴濺的痕跡。”

“這隻能說明一個關鍵問題——當兇手實施犯罪時,男性死者根本不在床上,而是已經起身站在地面,與兇手發生了正面衝突。“

他停頓片刻,“更值得推敲的是,女性死者雖然體型瘦小,但是身體上有刀傷,說明她也進行了殊死搏鬥。”

“試想,一個兇手要同時制服兩個成年人,即便持有刀具,也需要極強的心理素質和身體條件。”

“結合現場門窗完好的情況,我懷疑兇手極可能熟悉被害人家的內部結構,甚至清楚知道臥室就是進門後的第一個房間。”

姜東最後丟擲一個重磅問題:“我仔細查閱了原始卷宗,發現對兩名死者生前身體狀況的評估非常簡略。”

“但根據傷口形態學分析,男性死者的肌肉發達程度顯示他應該具備較強的反抗能力。”

“這樣的兩個人同時被制服,兇手要麼經過專業訓練,要麼...“

他意味深長地環視會議室,“這個所謂的'入室殺人'現場,很可能根本就不是第一現場。“

聽到這裡,李旭稍作思索後回答道:“根據當時的屍檢報告顯示,雖然兩名成年死者已經死亡多時,但從他們的肌肉發育程度和骨骼結構來看,兩人的體力狀況確實比較普通。”

“男性死者身高約170厘米,體重在60公斤左右,肌肉組織並不發達;女性死者更為瘦弱,身高不足160厘米,體重估計只有45公斤左右。這樣的體格特徵,在法醫學上屬於中等偏下的體力水平。“

姜東聞言微微頷首,“這非常關鍵。從犯罪動力學的角度來分析,如果死者體格非常強壯的話,單個犯罪嫌疑人確實很難實現有效控制。”

“即便嫌疑人持有刀具這類兇器,在一對二的對抗情境中,刀具的優勢也會被大大削弱。”

“要知道,在激烈的搏鬥過程中,刀具可能會被搶奪,或者因為空間限制而難以發揮最大殺傷力。“

王佳教導員接過話茬,眉頭微蹙:“不過,當時專案組也重點分析了嫌疑人的身體條件。”

“根據犯罪行為分析,嫌疑人體格確實比較健壯。這樣的身體優勢,再配合刀具的使用,確實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控制住兩名體力一般的受害者。“

他停頓了一下,又補充道:“而且從屍檢報告來看,兩名死者身上都有多處致命傷,這說明嫌疑人不僅實施了控制,還完成了多次有效攻擊。“

姜東點頭表示認同,隨即緩步走向案發現場的中心位置。

他低頭凝視著地面,雖然距離案發已經過去多年,但水泥地面上依然清晰可見斑片狀的暗褐色痕跡。

“這些就是血跡氧化後的殘留。”

他輕聲解釋道,“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在接觸空氣後會發生複雜的氧化反應。”

“隨著時間的推移,鮮紅色會逐漸轉變為暗紅色,最終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暗褐色。“

接著,姜東蹲下身來,戴上白手套仔細勘察地面痕跡:“從血跡分佈模式來看,這裡主要是以滴落狀血跡為主。”

“這與屍檢報告中記載的'多處開放性傷口'的特徵高度吻合。“

他的手指虛點著幾處明顯的血跡,“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血跡的形態學特徵表明,受害者在受傷後並沒有立即死亡,而是經歷了一個掙扎和搏鬥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受害者的體位不斷變化,導致血跡呈現出多角度的滴落軌跡。“

姜東的目光掃過每一處血跡痕跡,繼續專業地分析道:“你們看這邊幾處血跡,邊緣呈現明顯的毛刺狀,這是典型的運動方向指示特徵。”

“而那邊幾處較大的斑塊,則呈現出融合片狀的特徵,這說明當時出血量較大,血液在地面形成了積聚。“

他站起身,環顧四周,“綜合這些血跡形態學特徵,我們可以初步還原出當時搏鬥的大致範圍和受害者的移動軌跡。“

觀察良久,姜東的目光在案發現場的地面上來回掃視,突然若有所思地開口問道:“李隊,從現場的血跡分佈情況來看,這裡有沒有可能存在犯罪嫌疑人的微量血跡呢?“

“犯罪嫌疑人的血跡?“

李旭轉身正色道:“我們技術科當時可是提取了整整287份血跡樣本,每一份都按照標準流程進行了DNA分型、血型鑑定和血清蛋白檢測。”

“但檢驗結果顯示,所有血跡的基因型都與兩名死者完全吻合,確實沒有發現任何可疑的第三方血跡。“

儘管李旭的回答斬釘截鐵,姜東卻輕輕搖頭。

“李隊,根據現場重建分析,嫌疑人使用刀具與兩名死者搏鬥。”

“在這種力量懸殊的搏鬥中,死者極可能有過激烈的反抗動作。”

“法醫學上不是常說嗎?刀具在刺入人體時,施暴者的手部很容易因被害人的掙扎而劃傷。”

“如果嫌疑人確實受傷流血,哪怕只是幾滴,也必然會在地面上留下痕跡。“

他停頓片刻,走到一處血跡旁蹲下身來:“你們看這片濺落狀血跡,邊緣有明顯的拖擦痕跡。”

“人在生死關頭爆發出的反抗力量往往超乎想象,這種情況下,嫌疑人的血跡很可能混雜在大量被害人血跡中,就像大海撈針一樣難以發現。“

王佳教導員此時也湊過來仔細檢視,姜東順勢追問道:“王教,在實際檢驗過程中,有沒有可能遺漏了這類混合血跡的檢測?“

“混合血跡?“

王佳教導員推了推眼鏡,露出困惑的表情:“這個專業術語我倒是第一次聽說。”

儘管李旭和王佳教導員對於基因檢測技術並不是很熟悉,但姜東剛才深入淺出的專業解釋讓兩個人漸漸理解了這個技術的重要性。

特別是李旭,他皺著眉頭思索了一會兒,忍不住好奇地追問道:“按照你的說法,如果說在血量對比極其懸殊的情況下,真的會出現你剛才描述的那種基因檢測結果嗎?”

“這種技術在實際案件偵破中的準確性到底有多高?“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