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離去之後,朱棣等人的車輛也已經開始行進,本來朱棣還想去喚趙瑞帶著皇孫一道上車。
可奈何加上一個侯顯,車上便坐了五人,已經有些擁擠,再加上趙瑞等人早已上了另一輛車,朱棣也只得打消這個念頭。
車馬一路行進,不多時便進入了城市中心,正是下午時分,路上人來人往,不時能聽到口哨和呼喊聲。
車輛猛地一頓,朱棣便探頭一看,就見前方是個十字路口,現在已經停滿了馬車,街上人流來來往往,顯得十分擁擠。
看著後方車輛越聚越多,朱棣自是好奇道:“前方既有通路,為何要將車截停在此?”
于謙往外看了一眼,便即嘆道:“現在正是下班之時,人流高峰期,多半是堵車了!”
“若是運氣好了,堵個一兩刻鐘便罷,若是運氣不好,恐怕要堵上半個時辰!”
堵車對朱棣來說自是個新鮮概念,他想起了剛剛行出的趙瑞和皇孫便道:“難不成朕那孫兒每日放學還要堵上半個時辰才能回家不成?”
“自然不會,世子乘的是王府用車,凡是瓊州百姓見之,都會自行讓路,一路上可謂暢通無阻!”
“他倒是方便!”見王府有特殊通道,朱棣倒也沒有多說,只是看著街上龐大的人流詢問道:“那似瓊州當前有多少人種地,又有多少人做工?”
“這卻要分地區!”于謙指了指車外的大樓道:“如今瓊山各地有各地的產業,側重不同,比如瓊山新城,工廠最多也最密,因而八成人口都在做工。”
“若是到了澄邁、臨高,便是種地做工各半,而若是到了崖州,那便是九成都在種地!”
“故瓊州現在的分佈為南農北工,以南方的糧食供養北方工業,以北方工業產品出海賺錢,反哺南方農業!”
“如此,農民不用擔心糧食產多了賣出底價,工人也不用擔心不種地就沒飯吃!”
“這想必便是分工勞作了!”朱棣聽著,回憶著昨天看的知識,自言自語道:“此等做法能提高生產效率,讓民間更為富裕!”
說實話,在閱讀了國富論之前,瓊州一切對他來說都十分新奇,可在昨夜閱讀之後,他慢慢便可以洞悉瓊州社會的底層邏輯了!
簡單來說,瓊州之所以發展這麼快,並不是憑著此地百姓的辛苦勞作,而是憑著背靠大明這個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市場。
大明遵循著十分古老的自然經濟,導致了社會財富的流動陷入了停滯狀況。
瓊州便採取了以先進製造業獲取資本的方式,先行發展製造業,隨後透過製造業反哺農業,達到了不斷發展的正向迴圈。
而這一切,看起來都像是趴在大明的背上吸血,透過貨物換取大明百姓的血汗積累,來讓瓊州的百姓過上富足的生活。
這個結果自然讓朱棣有些無奈,但又不可否認,要想讓社會進步,這是一條必經之路。
看著瓊州如此驚人的工業化程度,他自忍不住問道:“瓊州現在所產貨物定然不止鋼鐵和玻璃,如此之多貨物,難道都在銷往內地不成?”
他這麼一問,于謙卻罕見的露出了一絲不好意思的笑容道:“其實此事說來有些犯禁,初時瓊州的貨物確實是銷往內地。”
“可如今瓊州的貨物卻更多是銷往海外,現在瓊州主要貿易物件有占城、滿德勒、暹羅、蘇丹、呂宋、蘇祿、佔卑、天竺等地。”
“這些貨物或是被貴族消化,或是被弗朗機商人轉運,大多變成了金銀和物資送回瓊州。”
“比如煤炭一項,瓊州本地是不產的,是由占城根據地開採之後,再由船隻轉運返回瓊州售賣。”
“又比如橡膠,如今除了海南種植之外,南邊各國大都有種植,彼等每年都會以橡膠換取大量貨物回去!”
“有時候也會運回香料,大多會被運至內地、倭國等地換取白銀,說來諸位可能不信,現在島上流通的銀子有不少都是來自倭國。”
“五年前,在與倭國通商之後,王爺便在倭國買下了幾片山地,這些山地都盛產白銀,每年產出接近三百萬兩。
“除了兩成分成與倭國大名之外,其餘全部輸入了瓊州,至今,我瓊州起碼已經累計自倭國獲取了上千萬兩白銀。”
“此外,尚有大小琉球時常也會藉著瓊州商船運來茶葉等......”于謙自顧自的介紹著瓊州繁盛的海路貿易,卻沒看到此時朱棣的眼睛裡已經冒起了綠光。
倭國居然盛產白銀!這事兒他居然現在才知道!要知道大明雖然物產豐富,但礦產卻較為稀缺。
尤其是銅礦、銀礦這兩種礦物,簡直是缺到了喪心病狂,令人髮指的地步。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