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業革命?

第40章 無處不在的技術壁壘,皇孫放學了

“這玩意,真能畝產兩千斤?”瓊州某塊不知名的田地上,永樂大帝朱棣蹲在田地裡面,手上輕輕撫摸著玉米的幼苗。

不只是他,此時楊榮、張輔、侯顯等人也在田地裡面四處看來看去。

他們並不知道剛才前車裡面發生了什麼,只知道車馬一直行進了一個多時辰,說好要看莊稼也沒看,于謙直接下令返程。

結果返程了不一會兒,朱棣就叫停了車馬,叫他們下車看莊稼,並宣稱這莊稼畝產能達到兩千斤!

兩千斤是什麼概念?現在大明田地平均產值的七八倍甚至十倍!大明糧食基地廣東田畝平均收入的三倍!

若不是說出這話的是朱棣,他們鐵定是要懷疑這是什麼不太好笑的笑話了!

要是世間真有這種糧食,那大明還需要像現在這樣苦兮兮的過日子?

不過在眾人的激動之中,于謙還是那般淡定,想要給朱棣解釋,卻又不知如何開口。

朱棣見狀,心知方才的事情不好解釋,索性蹲著道:“無妨,之前喚什麼,現在便喚什麼!”

這話顯然是在告訴于謙依舊裝作不知,不用暴露已經知道了他身份的事情。

于謙會意,便對眾人解釋道:“貴人所言不差,此物產量確實能到兩千斤!”

“不過,這也是平均資料,實則此物產量並不一定,就如大明朝南北土地產量不均一般,此物在不同的地方產量亦是不同。”

“比如南方崖州,灌溉得力,氣候炎熱,此物便能達到兩千五百斤以上,一年可得三熟。”

“至於瓊山縣比之南方氣候稍遜,年景好似畝產兩千多,年景差些畝產也就一千七八百斤,綜合來算,方說此物畝產兩千斤!”

終究是為了不欺君,故而他說出了詳細資料,可他這話不說還好,一說朱棣等人便更是心驚了。

豐年自不用說,連災年都能都有一千七八百斤,這種產量已經不只是恐怖可以形容了,簡直就是災荒地區的救星!

“此物能否移栽大明境內?”朱棣正在思考時,楊榮這個大學士已經迫不及待的發問了。

沒什麼,窮啊!大明朝現在是真的窮啊!你當楊榮不知道民間有那麼多流民?

可知道他也沒辦法,全國耕地和糧食就那麼多,雖說現在人口不及宋元之時,可土地兼併並沒有任何緩解。

每年國家都需要消耗那麼多錢,更別說還有大量的天災人禍,都需要花費大量糧食去解決。

如果真有那麼多高產糧食的話,楊榮絕對會給朱棣上書要求賑災維持穩的。

恰恰就是因為沒那麼多糧食,他們又不能違背君父的意願,只能苦一苦百姓而已。

故此時見得玉米如此高產,第一個想要全國推廣的人,不是朱棣,而是楊榮!

但他一問話,于謙便搖了搖頭道:“要移栽當然是可以的,但就怕移栽之後,便沒有如此高產了!”

“這是何故啊?”朱棣站起了身來,一臉疑惑道:“難不成此物只能在瓊州種植不成?”

“非也!”于謙對眾人道:“此物完全可以在大明境內種植,不僅耐旱,而且耐寒,無論是山地還是溝壑都能種植!”

“可要移栽的同時保持產量,卻並沒有那麼簡單,以往不是沒有商人將此物帶到北方種植。”

“但此物到了北方之後,產量便下降了七成,畝產最多也不過五六百斤,和稻米實則相差不大。”

“而玉米又是自外地傳入,口感不如稻米和小麥,故而百姓大多願意播種稻米,而不願種植玉米!”

“至於原因,在下分析過,總體便是三個方面,一則是選種問題,因是玉米種植在我瓊州並非一蹴而就。”

“就和辣椒一般,玉米初時被瓊王所獲時,只有少量植株,是經過了長時間選育良種,方才推廣種植。”

“據說彼時玉米剛剛種植時,畝產也僅有七八百斤,經過選育了合適本地的品種,方才增產至千斤左右。”

“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移栽玉米也是此理,瓊州玉米乃是瓊州特有,未必能適應北方天氣。”

“故要移栽,必須先選種,不斷選擇優良品種適應當地天氣,方才能讓此物產量增加。”

“至於其二,便是種植技術!諸位可別小看這個玉米,這是經過我瓊州農學院多年培育而成。”

“在這過程中,農學院用了數年時間仔細研究了玉米的種植技巧,何時播種,何時採收,種子之間間隔多少,如何改良土壤,這些都有講究!”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