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自然!”于謙抬起了頭,頗為犯禁的正視朱棣的眼眸:“草民不知陛下心中是如何看待瓊王。”
“但在下知道,在瓊王心中,從未對陛下有過半點不敬之意,也沒有半點造反之心。”
“皇上應該知道,王爺手上有數支衛軍,但這些衛軍從始至終,軍規第一條都是保家衛國。”
“這個國不是瓊州,而是大明朝,瓊王總說無國便無家,衛國便是衛家。”
“所以我瓊州上下軍士,皆以為國捐軀為己任,如此前仆後繼,勇往直前。”
“故永樂六年,島內黎族反叛,包圍衛所,瓊王才會親自帶兵將之剿滅。”
“六年至八年,短短兩年間,瓊王戰不下百次,數次負傷,亦不下前線。”
“永樂九年至十一年,倭寇兩次大舉犯境,崖州百戶王英和尹敬率兵抵抗,皆戰沒。”
“瓊州親自帶兵進討之,殺奔倭寇老巢,斬敵數千,將南海諸島倭寇蕩盡!”
“彼等一樁樁一件件皆是大功,可瓊王卻從未上報邀功,別人問起,瓊王總說此事乃分內之事,若以此邀功,則愧對百姓!”
“此後,在瓊州軍士自上而下,沒有一人會為賞賜而戰,在彼等心中,保家衛國便是至高榮耀!”
“陛下想想,若是瓊王真有心叛逆,那為何有功而不報?將士用命而不賞?無他,彼心無私也!”
如此說著,他便再度對朱棣行禮道:“自古以來,皇室之爭經久不絕,彼等為公為私皆有,然則無私至此者,唯獨瓊王而已!”
“這樣一個兒子,如此一個賢王,陛下怎能猜忌瓊王欲對陛下不利?”
說到最後,他看向了朱棣,目光無比誠摯,讓朱棣看得心中頓時一顫。
他的眼前似乎浮現出了一個半大少年帶著一群護衛在南疆辛苦開闢的景象,那個少年不辭辛勞,即便渾身死傷,也未曾退後半步。
也是那個少年,安撫住了暴亂的百姓,帶著這些本該成為亂民百姓建設起了一座座新的城池!
還是那個少年,從不居功自傲,也不結黨營私,就是默默的在南疆守衛著大明南邊的貧瘠之土!
于謙說的黎民叛亂他朱棣並不清楚,他只是在上島的時候知道島內黎民已經臣服了他兒子,並不知道這些是數年上百次的奮戰結果。
至於倭寇之亂,他有所耳聞,當年廣東指揮使曾經上報過倭寇入侵瓊州,燒殺搶掠,這本事無比尋常的事情。
從洪武一朝以來,大明漫長的海岸線上盤踞著大量倭寇,每有寇犯,防不勝防,難於克敵。
不僅入侵過瓊州,還入侵過沿海大部,所以當時的他只是下令讓這些衛所戒備,沒有其他舉措。
但從那以後南邊的倭寇就沒了蹤跡,不僅沒有入侵瓊州,也沒有劫掠沿海!
他本以為是倭寇流竄北上,或者調轉了方向,完全沒想過是自己兒子帶兵剿滅了這些倭寇!
是了,因為太久沒有瓊州的訊息,所以他以為瓊州承平日久,沒有了外敵。
可無論是黎民還是倭寇,哪一個是好惹的?所謂的歲月靜好,無非是他兒子再提他負重前行罷了!
可就是這樣一個兒子,他現在居然在懷疑兒子會不會因為知道他的行蹤而派兵把他挾持下來!
這應該麼?這是當爹的該做出的猜想?想到此處,朱棣的目光有些失神:
“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瓶之罄矣,維罍之恥!古人誠不欺我啊!”
顯然,這一次又是他以己度人了,他總以為自家老四會步自己後塵,可現在才知道,四個兒子裡面,最忠心的,恰好是他最不看重的老四!
這是何等的諷刺!又是何等的出人意料!簡直讓他這個當爹的有些無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