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業革命?

第115章 朝野沸騰,年終結餘

而現在,隨著軍改進行,新軍的地位逐漸提高,已然擺脫了昔日兵痞的印象,成了應天府新貴。

不過這些都是和軍隊家屬有關係的,更多沒關係的百姓都將目光放到了玉米身上,想看看這種神物到底如何。

由是在這一期日報之後,第二期日報釋出,表示南征軍已經獲取了優質玉米良種,並且將在明年開春供給,百姓可以用陳糧換取優質良種,以一比一的方式平價兌換。

訊息一傳出,百姓們頓時歡欣鼓舞,都在摩拳擦掌,準備開春之後,兌換玉米種子謀求一個好收成。

而在這同時,一則關於瓊州化肥的廣告也貼上在了廣告上,聲稱瓊州方面已投資建設三座化肥廠,明年開春,將提供大量化肥購買,每袋化肥可以增產五成!

面對這個資訊,百姓們一貫的保持了謹慎態度,可不少士紳大族見之,卻也開始了躍躍欲試。

因為他們發現,大明日報是真的有東西,凡是大明日報發出來新聞,幾乎都是真的!

一種能增產五成的新型肥料出現,如果是真的,那來年糧食豐收便會成為定局,在這個時代,糧食可就是錢啊!

所以在百姓們還在觀望之際,士紳大族們已經在託關係尋找購買化肥的門路,準備囤積一部分在家中。

在民間熱烈討論之時,整個朝野其實也開始討論,雖說變法已經開始,可眾臣的觀念任舊是封建舊地主觀念。

眼見朝廷開疆擴土,又打下了大量土地,首輔解縉便上表請求遷移兩廣百姓南下,將呂宋納為如瓊州一般的海外領土。

但對此,朱棣卻是遲遲沒有回覆,只是讓內閣抓緊統計今年的稅收,同時準備開啟明年的建設計劃。

這也是因為這個時代的運力和資訊太過遲緩,雖然秋收已經過去了三個月,然則大明朝的國庫稅收卻沒有完全入庫。

這其中,主要是來自於西北方向的大量糧食最難入庫,因為應天府作為首都,最大的好處就是漕運。

無論是雲南還是貴州、湖廣地區,還是東南沿海都可以透過漕運的方式押解糧食,可西北獨有一條黃河通達。

且自洛陽以上的黃河上游水流湍急,無法通船,所以來自西北的稅收只有先運到河內,然後才能經過黃河入河南,再經過運河運至糧庫。

這一運送,就要運送三四個月,所以內閣每年進行年終彙算,都要在十二月才能開始進行。

當彙算完畢之時,時間也就到了十二月底,此時朱棣一催,眾官吏不知朱棣之意,只得緊趕慢趕的計算收支。

終於在十二月十七日,給出了朱棣大明朝永樂十四年的收支表,在永樂十四年,糧食稅收總數為兩千九百萬石,此外各項稅收三百萬石,合計三千二百萬石。

此外尚有各種雜稅,已經去年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貨物,總價值約莫七百萬貫左右。

而永樂十四年由於朱棣將北平的建設停工,又減少了軍事動作,所以支出大幅度消減,全年軍事、民生、皇族俸祿、官員俸祿僅僅消耗了不到一千二百萬石。

此外尚有鄭和下西洋收購的貨物、軍費船隻開支和新軍編練,也僅僅消耗了大明朝三百萬貫並上兩百萬石糧食。

換句話說大明朝經歷了一年的變法,不僅沒有虧空,還有一千八百萬石糧食結餘,四百萬貫現金結餘。

以當前糧價換算一下,整個永樂十四年,大明朝國庫便入帳一千三百萬貫之多,為空虛的國庫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然則就在這時,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也返回了朝廷,剛一入京,還沒來得及返家,就被押送到了都察院。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