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四年,一場朝會正式定下了大明變法的基調,在原本歷程中,此時本該是永樂大帝朱棣回朝之後修養生息的時間。
在這個階段,朱棣一直在調動大明朝的民力加速修建順天府的京城,並且將在明年完工。
但今年的年初則是不同,朱棣下旨減緩了京城的修建工作,反而將資源投入了松江、順天、廣州府的經濟建設之中。
建設經濟實際上用不了多少資源,只需政策先抵達,而後招商引資,便可開啟一場轟轟烈烈的大建設。
不過此時大明朝內部是沒有自由資本的,一般的商人都是小商販,其他大多數都是地主鄉紳,唯一成規模的,只有晉商。
晉商的崛起,源於洪武三年定下的開中制,即讓商人朝著邊疆輸送糧食,用以換取鹽引,得了鹽引之後,便可換取鹽來售賣。
而在這個時代,鹽鐵皆是官營,民間商人一旦賣鹽,便能獲取恐怖的壟斷高價,汲取大量利潤。
這也使得皇室、貴族、官僚看到其中的利潤,逐漸開始倒賣鹽引,來從晉商這裡賺取錢財。
有了皇室與貴族官僚的支援,晉商便越發壯大,直到明末時期,成了富可敵國的存在。
然則這些晉商其實沒多大用處,因為晉商獲取的錢財,基本不會向外投資,一般的資本都是帶回山西蓋屋置地。
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可以吸引的資本,便是來自瓊州以及兩廣的各種商人,這些人常年與瓊州打交道,思想極為開放。
此時一聽瓊王如今,大明掀起變法,這些商人瞬間就激動了起來,訊息傳到廣東,便有大量的商人朝著廣州湧來。
一時間,巨量財富的湧入,使得廣州地界的工坊如雨後春筍一般拔地而起,大量工坊開建,又吸引了大量流民。
同時,工坊所需的大量原材料需要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購買,使得這些的棉價快速飛漲。
百姓見之有利可圖,紛紛改種棉花,意圖在來年憑藉棉花賣上一個好價格,用以養家。
在此基礎上,朱高燨一紙命令,讓瓊州重工,直接將手伸到了松江府,在松江府投資建設。
大量熟練工人北上,開始在松江府建設水泥廠、鋼鐵廠、化肥廠、玻璃廠,以高工資吸納周邊沒有土地的佃戶工作。
這些佃戶本來因為失去土地,只能寄生於士紳地主的權勢下,此時面對瓊州開出的高額工資,便紛紛轉投進入瓊州工坊工作。
這導致松江府的土地價格開始暴跌,眼見此狀,地主士紳坐不住了,大量奏章雪花一般朝著朝廷飄了過來。
時值四月,冬雪融化,氣候轉暖,內閣也不再需要向之前一般開暖閣取暖,只需要在屋內燒一爐煤炭,便讓整個屋內暖烘烘的。
但暖的是環境,暖不了人心,此時閣內不再是胡廣幾人,在朱棣下旨之後,解縉就重回首輔之職。
解縉上任的同時,還有朱高燨入閣參議,再加上原有的胡廣、楊榮、金幼孜、胡儼,一共增加到了六人。
在他們每個人的面前,都放著大量奏摺,戶部尚書夏原吉還在面前叫苦道:“閣老,咱大明這法怕是變不下去了!”
“聖旨說是建立幾個區域用來變法,可如今卻已經影響到了各地民生,湖南、湖北、江西的布政使都遞上了摺子,說是有大量百姓不種地了,要種棉花!”
“眼下我粗略一統計,光是要改種棉花的,便有幾十萬畝田地,一畝棉花能產九十斤棉,幾十萬畝,就是上千萬斤啊!”
“如此之多的棉投入廣州,明年棉花價格定然大降,百姓收不回成本,便要賣田賣地,假設其中有五萬戶,明年可就是二三十萬流民!”
“而且,湖廣地區歷來都是我大明糧食主要產地,如此幾十萬畝田地改棉,明年就要少上幾百萬石糧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