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先看看寶玉的表現,再做定奪。”
賈母揮了揮手,對賈敬說道。
對於賈母這般獨斷的安排,賈敬心裡頭隱隱泛起幾分不快,只是礙於王子騰這個外姓人在場,他實在不便當場提出異議。
老太太是賈家最德高望重之人,若在外人面前忤逆她,傳出去對賈家的聲譽不利。
賈寶玉在榮禧堂裡愁眉苦臉地踱來踱去,不知在思索什麼。
王夫人臉上露出幾分焦躁,為兒子擔憂不已,生怕他今日出醜。
林黛玉和姐妹們捂著嘴偷笑,她們可是清楚賈寶玉的底細。
平日裡玩笑打鬧還行,但真到了要真刀真槍的時候,怕是就要露餡了。
想到這裡,林黛玉不禁有些為賈琮擔心。
她偷偷瞥了眼賈琮,卻見他一臉自信。
黛玉心中一驚,馬上就要輪到賈琮作詩了,不知為何,他竟如此胸有成竹。
之前可從未聽說過賈琮有讀書的天賦。
賈寶玉踱了幾圈,終於緩緩念出了詩句:...
“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
“寶鼎茶閒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
唸完這兩句,他臉上更是愁苦不已。
當賈寶玉吟誦出那詩句時,賈政面露讚許之色,輕輕頷首。
看來前些日子新請的先生,確實讓寶玉學到了不少新東西。
賈赦卻有些聽不懂,只覺得有些拗口。
“好!”
“寶玉這文采,有狀元之相!”賈母輕抿了一口香茗,溫和地給予鼓勵。
賈敬微微頷首,這兩句詩確實頗有水準。
“寶玉,你這應該還有下半闕,繼續。”
“不錯!”
要是寶玉能把下半闋詩也作出來,那國子監的入學資格,給他倒也無妨。
若是做不出來,他還得再考慮考慮。
蓉哥兒在讀書方面也是不俗的。
聽到賈敬的話,賈寶玉的臉都快皺成包子了。
他竟怎麼也想不出下半闕。
雙手撓著頭皮,不知所措。
見寶玉作出這般詩作,林黛玉滿心憂慮,目光不禁投向賈琮。
眾人又淺酌了一盞茶,賈寶玉依舊未能想出下半闋詩。
“寶玉,往後日子還長,慢慢想便是。”
“你敬大伯向來寬厚,不會計較這些的。”賈母心疼賈寶玉,瞧著他那抓耳撓腮、苦思冥想的模樣,趕忙出言制止。
就在眾人以為事情就此結束時,賈琮的聲音在榮禧堂內響起:
“漲綠添浣葛處,好雲香護採芹人。”
“吟成豆蔻才猶豔,睡足酴醾夢也香。”
????
眾人大駭。
賈寶玉沒做出的詩,自己苦思冥想都沒能完成。
卻被賈琮輕而易舉地說了出來。
“不可能!”王夫人瞪大了眼睛驚呼道,賈琮一個武夫,怎麼可能作出如此有水平的詩句?
還是接的寶玉的上半闕。
這簡直不可思議。
聽到賈琮作的詩,賈敬眼中閃過一絲亮光。
如果說上半闕是令人驚豔,那下半闕便是文采飛揚了。
“妙哉!”
“吾子頗具狀元風範。”
雖未聞得二人詩詞全貌,但觀眾人神色,便知賈琮較賈寶玉更勝一籌。
長久以來,賈母因寶玉銜玉而生,對他偏愛有加。
大房一支,賈琮兄弟,皆不受重視。
今日見賈寶玉受挫,賈赦心中大悅。
林黛玉神色變幻,未曾想賈琮竟有如此才情。
往日怎未發現呢?
此刻卻能以此壓制寶玉,實屬難得。
莫非往日皆是故意藏拙?
只為在榮國府低調求生?
僅憑兩句詩,賈琮身上便添了幾分神秘。
賈寶玉面色更難堪,自己苦思冥想未得之詩詞,卻被賈琮輕而易舉道出。
這讓他顏面何存。
欲再作詩一首以壓賈琮,腦中卻一片空白。
見兒子尷尬,王夫人急忙解圍。
抬頭對身旁丫鬟玉釧兒吩咐道。
“給寶玉端杯茶來,我看他似是口渴了。”
聞得吩咐,玉釧兒迅速端茶置於賈寶玉身旁。
王子騰面色陰沉,他身為王家當家,竟被賈敬等人忽視。
在此枯坐,看兩個小兒作詩。
他乃太上皇親封之九邊提督,到了賈家,在這榮禧堂中,竟不如賈寶玉一黃口小兒受看重。
心中雖怒,但王子騰還是誇了賈寶玉一句。
賈赦見此情景,暗處啐了一口。
這王子騰真是無恥,明明賈琮更出眾,卻反誇寶玉。
果然,賈母聞王子騰誇寶玉,對他印象更佳。
以慈愛之目光對王子騰點了點頭。
“今日我便請各位做個見證,眾所周知我手中有一國子監名額,寶玉與琮兒各作三首詩。”
“誰勝,便將名額予誰。”
賈敬一言,在榮禧堂引起軒然大波。
賈赦首個站出來反對。
“敬兄,不可!”
“此名額還是留給蓉兒,他讀書亦不錯。”
如今寧國府,僅賈珍與賈蓉支撐。
賈珍肆意妄為,而賈蓉卻有幾分讀書之才。
賈敬卻擺了擺手,止住賈赦之言。
“恩侯,此事我已決定,同為賈家,不必分得如此清楚。”
賈敬之大義,讓賈赦感動不已。
彷彿又回到那兩人攜手,共掌賈家之時。
賈敬高中狀元,賈赦軍中立功。
一文一武,賈家在武勳之中一時風光無兩。
而今卻落得如此境地。
想到此事,賈赦每至深夜皆自責不已。
當初若非自己執意孤行,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兩人商議之時,賈敬較為理智,認為不必如此。
但賈赦卻持相反之見。
他為東宮伴讀,自幼與前太子情誼深厚。
一心欲讓賈家更上一層樓,榮國府改為郡王府。
卻未曾想落得如此結果。
事敗之後,賈敬迅速佈置。
讓賈赦披麻戴孝,抱榮國公賈代善靈牌進宮。
這才讓太上皇念及往日情分,赦免了賈家之罪。
但賈家世襲爵位,卻被貶降了三等。
好在賈家得以保全,只是賈敬與賈赦二人,付出了沉重代價。
作三首詩?
賈琮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正思索著該選用哪一首佳作。
實則是,兒時語文學習得太紮實,諸多古詩詞銘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