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話一出,讓李泰緊鎖眉頭,臉色略微難看。
然後便立馬發難,叩問:“司徒,為何我言不妥?”
長孫無忌捧了他一句:“殿下雖熟讀文學,知地理,但還是不妥。”
“再者,殿下已被陛下任命為水部郎中。”
他言之諄諄:“正所謂是一心不得二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殿下,該盡心去管水利之事,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務,而不是多攬一事,徒增麻煩,徒耗精力。”
“萬一誤了大唐水利之事,那可就是有負陛下之期望啊。”
他儘量的去圓。
而不是指出科舉弊端。
科舉弊端不應該當面討論,不然容易被世家大臣所防範。
再者,也容易壞了李世民的佈局大計。
一舉兩失,那就不太好了。
李世民輕嗯一聲,面色平常:“這番話言之有理。”
“青雀你就專心顧好水利之事吧!”
李泰見希望斷了,急了:“父皇,兒臣。”
“嗯?!”
只是李世民的一個冷漠眼神,他就徹底熄火了。
因而李泰不得不改變說辭:“父皇,兒臣知道。”
瞅此!
李承乾藐視看他一眼,真是廢物草包一個。
此刻,李世民沒有管他們怎麼想的,又另起了一個話題。
“關於佛門之事?!大家怎麼看?”
?!這怎麼突然就講佛門了呢?!
不是應該討論科舉嗎?!
各大臣對於他驀然提出的話題,茫然了。
房玄齡左顧右盼了一下,心知此事該輪到自己出馬了:“陛下,你突然講起佛門這事為何?”
“難道是要改對佛門的政策?”
李世民點點頭:“正有此意。”
房玄齡捋一捋頭緒後,試言道:“當初貞觀初年,陛下曾頒佈詔令,推行《佛先道後》政策,明確規定僧侶需參與勞作,使得大唐國力大增。”
“然後,貞觀十年,推行《佛道並重》政策,想借此平衡佛道兩門。”
“貞觀十一年,陛下詔令,明確將道教置於佛教之前,實施《道先佛後》政策。”
“如今陛下又重提此事,難道陛下是想放開對佛門的一些束縛。”
李世民見他分析個七七八八的:“是啊!”
“依你之見,該不該呢?”
“其他人也可發表意見。”
其實李世民對佛門既有偏見,但又沒有偏見。
此話看似矛盾,但確實是矛盾的,如人一般。
李世民之所以一開始抑佛,是出自政治考量。
因為佛教的勢力太過於龐大,再加上早些年不勞作、不納稅等優惠政策,容易藏汙納垢。
故而抑佛。
現在想放開一點,是聯想到科舉的弊端,又因為道教勢力在他的放縱下,又有點大了。
所以,他想抑道放佛,取兩者平衡,用以維持大唐穩定。
房玄齡頓了頓,便同意:“陛下,是該放開一些限制。”
長孫無忌:“我也認為該。”
其他大臣也發聲附和。
李世民點了點頭:“好,那就這麼定了。”
聊完此事後,他們又說起其它話題,靜等天幕的播放。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