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科了,系統成了我的學習監工

第54章 產生電的真正原因

“可是我們毫無頭緒啊!”

黃雲峰還是一副苦瓜臉。

“那就查啊?上次怎麼做的?”

徐凌有些無語地提醒道。

這黃雲峰老這個樣子,一遇到問題總是一副我啥也不知道的樣子,讓誰看了都會連連搖頭。

沒頭緒?

徐凌難道就會有什麼頭緒嗎?關於發電的原理,不用想也知道和化學或者生物有關,可能還會牽扯到原子物理。

這些內容都是徐凌暫且涉獵不深的。但徐凌不會畏懼它們,無非是多花些時間的事情。他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這也是科研道路上所必備的東西,敢於探索和利用未知。

當然,主力還是徐凌自己再加上秦芹和季芸。徐凌沒指望黃雲峰和梁修遠能研究個透透徹徹。

他倆能夠看懂原理,然後稍微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就足夠了。

……

大概花了兩天時間,徐凌終於弄清楚了所有的機理,並且想到了提升效率的方法。

宏觀上來看,電的產生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載流子產生,載流子分離和載流子運輸。

而載流子為什麼會產生?

想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回到整個實驗中的關鍵物質——二氧化鈦和染料分子。

載流子能夠正常產生並留存下來,其中的精髓所在就是二氧化鈦和染料分子的能級匹配。

二氧化鈦導帶的能量低於染料分子的lumo能級,同時價帶的能量也是低於染料分子的homo能級的。

而光的吸收過程,實際上是染料分子最外層電子發生能級躍遷,從homo能級躍遷到lumo能級。

由於二氧化鈦和染料分子的能級匹配關係,電子能夠從染料分子傳遞到二氧化鈦的導帶,但無法從能量較低的價帶上傳遞回去。

於是,載流子便產生了。

載流子都已經產生了,那麼之後的問題就沒那麼難解釋了。

同時,對於整個流程的最佳化,自然而然地就分成了三個部分。

而在這三個部分中,徐凌敏銳地抓住了其共同的關鍵影響因素。

分別是:二氧化鈦薄膜的厚度,染料的吸附量,以及二氧化鈦薄膜的面積。

有了方向,實驗就可以進行了!

……

“控制染料吸附量,我們可以透過控制浸染時間來實現。”

徐凌明確指出。

“好的,那我建議設六個梯度。1分鐘,5分鐘,10分鐘,然後一直到120分鐘。中間的間隔逐漸拉長。”

季芸隨即給出了方案。

眾人也是沒有耽擱,立馬開始實驗。最後,透過計算機繪製的影象發現,浸染時間越長,染料的附著量增加,吸光效果會越好,且60分鐘後相差不大。

這樣的結果很符合徐凌的預期,有一個飽和狀態也是合情合理。

緊接著,之後的各種引數的測量進度突飛猛進,僅僅一次實驗的時間裡,所有的內容都已經測量完畢。

實驗報告這次沒有丟給季芸,而是交給了黃雲峰和梁修遠來共同完成。

看著兩人眼神中充滿了使命感,一副重任在肩的模樣,徐凌有些苦笑不得。

趁著季芸和秦芹還在一邊打打鬧鬧,一邊收拾實驗器材,徐凌獨自走出了實驗室。

時間已經是晚上六點多了,但天還沒有完全黑。

斜射的陽光把實驗樓前的小路染成了橙金色,配合將晚不晚的天色,頗有分印象畫派的味道。

徐凌心情瞬間得到了放鬆,正準備吟詩一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