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林則是發現了他論文的優秀,讓他轉投權威刊物。
其實徐凌還想特別感謝一下那位幫他翻譯成英文的人,但人是張勇傑安排的,徐凌根本就不知道是何方神聖。
最後,徐凌猶豫著要不要給家裡打一個電話,展示一下自己的成績。但想了想,還是沒有撥出電話。
還是等論文正式刊登了,到時候直接把報紙發給爸媽看吧。那不得把他們倆激動成什麼樣子!
徐凌美滋滋地想著。
……
論文透過稽核的同時,徐凌小組的水滴透鏡問題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關於理論方面的分析,徐凌和秦芹已經完全解決了。包括液麵的形狀,不同液體或接觸介面情況下的形狀,以及形狀對放大倍率和解析度的影響等等。
上次證明的瑞利判據也留了下來,還能用上。
而實驗方面,季芸已經再次做好了實驗方案,而且在她的精心準備下,實驗儀器也全部就緒。
部分器件和上次實驗有些區別。但像數碼顯微鏡這類大型器材還是沿用的上次的。
更重要的是,季芸獨自進行了預實驗,指出了正式實驗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
比如,很明顯地發現,液麵中部和邊界的放大倍率差異較大。邊界處具有更大的放大倍率,但解析度似乎沒那麼高。
那麼,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完成實驗,印證理論分析結果!
……
用於測量放大倍率和解析度的器材被換為了密點板和解析度板。操作更方便的同時,誤差也能相對減小。
“開始吧!”徐凌一聲令下,五個人再次分為了兩組,同時進行實驗。
實驗的第一步,不是放大倍率的測量,而是拍攝液滴形狀。
拍攝的相片,經過計算機的影象灰度處理、輪廓尋找和座標提取,就能得到液滴表面的形狀的函式影象。
經過幾人的對比,徐凌發現,液滴形狀在3微升到10微升範圍內,理論值與實驗值貼合得很好,幾乎完美符合,驗證了液滴形狀模型的正確性。
“很好!進行下一步吧!”徐凌的神情稍微放鬆了一些。
器材換成了密點板,但實驗操作並沒有改變很多。
只是測量的量多了一些,最後放大倍率的結果不再是簡單的比值,要運用三角形相似的關係來計算。而這明顯比之前的實驗精細多了。
最後,同樣是透過計算機繪製了影象,發現放大倍率隨物距以及隨液體體積的變化關係,理論值與實驗值再次吻合得很好。
再下一城!
整個小組的氣氛都輕鬆了許多。
最明顯的就是季芸,實驗方面的事全都是她一手安排,整個實驗的過程中都是戰戰兢兢的,而現在,肉眼可見的放鬆了下來。
其實她並不需要為實驗擔心,哪怕最後理論和實驗差別很大,錯的難道會是實驗嗎?
而最後的解析度測量,6微升液體在6毫米和5.5毫米物距下,實驗與理論吻合得很好,而其他條件下,有所偏差,但也是可以接受的。
至此,實驗終於完美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