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由衷地誇讚道。
“徐凌?你本科結束了怎麼打算?有考慮到京城嗎?”
秦芹順勢問道。
“還不清楚,後面再說吧。”
徐凌真的不好下結論,只能一語帶過。
……
三人飯桌上的閒聊並未停過,雖然看起來其樂融融,可不熱鬧,但徐凌總感覺氣氛還是有些低沉。
想到這是最後一次聚餐,徐凌還紳士地將兩位女士送到了寢室樓下。
對於徐凌這個社交木疙瘩來說,稱得上是一件奇事了。
此時天已經完全黑了,但蟬鳴還沒有歇息。
走在宿舍樓之間的小路上,聽著行道樹上若有若無的蟬聲,徐凌竟有些心煩意亂。
……
隨後的幾天裡,大四的學生陸陸續續地離開了學校。
秦芹和林雨欣開始了畢業旅行,企鵝空間裡能夠看到她們最近的足跡。
而余文凱也真正成為了公司總裁,他的armour公司也開始了運轉。
至於徐凌,仍然紮根在張忠堯的實驗室。
此時,對於這個μ子和中微子的實驗,已經進行到最後一個階段。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說張忠堯和徐凌已經完成了標準模型的完善。
他們只是在完善標準模型的路上更進了一步,提供了一個可能的方法。
完善標準模型,確實是一個困難的事,不是短短几個月可以搞定的。
雖然目前的成果只是學術界上的一小步,但對張忠堯和徐凌來說,卻是個人學術生涯的又一個了不得的突破。
“我們目前的課題研究就到這裡,這一個階段的任務已經圓滿完成了。祝賀大家!”
課題結束,張忠堯象徵性地講了幾句。
與此同時,不少人暗暗鬆了一口氣。
課題裡的張忠堯和課題結束的張忠堯完全不像是同一個人。
“張老師,我們的論文準備發在哪裡呢?”
徐凌私底下和張忠堯聊了起來。
“還是《nature》物理學子刊吧,你想當第一作者嗎?”
張忠堯神色微妙。
第一作者?
“不行不行。”
徐凌連連擺手。
他還是有些自知之明的,對整個課題作出貢獻最大的理所當然是張忠堯。
“我其實無所謂的,我的論文已經夠多了,你要是需要,我可以給你第一作者。”
張忠堯繼續說道。
第一作者,而且還是這麼大的一個專案,這麼重要的一個課題。
換成任意一個學生,恐怕都不會拒絕,這不亞於給自己的簡歷鍍上了一層燙金。
但徐凌還是沒有答應:“張老師,您別逗我了,我知道自己在課題裡的作用有多大。當不起這個第一作者的名號。”
“哈哈,那好吧,給你第二作者,這總不能推脫了吧?”
張忠堯笑得很開心。
徐凌只好答應。
第二作者,徐凌認為自己是完全當之無愧的,不管是實驗還是理論,徐凌的貢獻僅次於張忠堯。
而張忠堯的論功行賞沒有結束,他緊接著分配了第三、第四甚至第五作者。
第三作者給了王雪琴,剩下兩個給了兩個資歷不淺的師兄。確實也名副其實。
而讓徐凌沒有想到的是,自認為是向前邁進的很小的一步,論文發出後,卻在學術界乃至社會層面,引起了巨大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