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您儘快展開研究,可以先試試我論文裡的方法。”
徐凌繼續說道。
“好!”
……
結束通話電話,張忠堯立刻行動了起來。
不得不說,成為了院士的能量確實夠大。
僅僅撥出了幾通電話,課題組成立的意向就已經確定了下來。
僅僅兩天時間,張忠堯就已經帶著一群人在實驗室裡開始了實驗的設計。
有徐凌提供的方向,進度推進得很快。
米國這邊,徐凌算是真正地領會到了為什麼張忠堯稱史密斯為一個天才了。
僅僅是經過一個分析討論,史密斯就確定了第一個嘗試的方向,再次和徐凌不謀而合。
而且,史密斯很注重效率,方案一出來,行動就立馬開始了。
這讓徐凌驚訝的同時還有一些擔憂。
張忠堯的速度會比史密斯更快嗎?
其實這個擔心有些多餘。
如果課題交給除了張忠堯以外的其他人,或許真的趕不上,但交給張忠堯,研究速度一定是最快的。
如果張忠堯都不行,那這個課題或許註定就是史密斯的成就了。
而更讓徐凌感到驚訝的是,史密斯沒有運用模擬模擬技術,而是直接開始了實地實驗。
不是!這麼著急嗎?
模擬都不試一遍,萬一方案不對怎麼辦,不得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
對此,徐凌向史密斯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而史密斯的回答很簡單:
“我相信我的方法!它不會失敗!”
我靠!
這就是天才嗎?
徐凌甚至感到有些自愧弗如,自己做實驗的時候從來沒有這樣的魄力。
但與此同時,張忠堯那邊的壓力就會更大了。實驗之前跑一次模擬,也是張忠堯的習慣。
只能希望史密斯在中間某些細節問題上出點差錯了。
但這可能嗎?
雖然徐凌提醒了張忠堯,但放棄已經進行了不少的模擬建模工作,浪費了不少時間。
這導致張忠堯方面的進度稍顯落後。
最後,兩個星期過去了,結果也確實沒有意外。
當張忠堯最後的實驗還只進行了一半時,史密斯教授已經宣佈了結題。
論文的發表緊隨其後。
讓徐凌想不到的是,史密斯給了他一個第三作者。
對此,史密斯給出的解釋是對於徐凌能夠獨立提出這個想法,他非常欣賞。
當然,史密斯出結果了,徐凌當即聯絡了張忠堯。
得知訊息,張忠堯雖然感到有些可惜,但也沒有多大的反應。
因為雖然成果釋出慢於史密斯,但最後仍然是華國獨立完成的研究。
徐凌更早的學位論文可以作為證據。
到時候華國和米國在同一時間,獨立完成了對μ子反常磁矩的解釋和驗證,可能還會成為一樁美談。
當然,這和徐凌就沒有太大的關係了。
……
時間繼續向前,一個多月的時間眨眼而逝。
轉眼就來到了米國的“新年”——聖誕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