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和來招娣猜測的一樣,大隊長對這兩天請假的都批了,只提了一個要求:
在即將到來的夏收,必須全力以赴!能拿滿工分的儘量拿滿工分!拿不到滿工分的,爭取別掉隊!
前去請假的自然都是滿口答應——
“好的好的!”
“大隊長我肯定聽你的!”
“放心吧大隊長,農忙我肯定好好幹!”
總之先把假條批出來再說。
倒是謝姎去請假時,大隊長什麼都沒說,爽快地應允了,反過來還追著問她:
“一天夠不夠?要不要給你批兩天?等動員大會一開,你想請也沒時間了。”
謝姎:“……”
其他知青:“……”
瞧這差別待遇!
拿著假條回去的路上,楊青青衝謝姎翻的白眼都快和老天肩並肩了。
謝姎懶得理她,回到知青所,開始收拾明天去郵局要寄的東西。
她不確定姑姑這段時間有沒有給她寫信,所以把寫好的信紙裝入信封后,並沒封死,還多帶了幾頁空白信紙,打算明天到了郵局,看情況再說。
要是姑姑來信了,信裡問了她一些情況,也能在現場補寫點內容再寄出去。
除了信,當然還要寄包裹。
她往縫好的麻布包裡依次裝入三條煙燻五花肉、一串九根臘腸、兩條鹹魚幹。
魚是付蓉蓉送來的,說是她兩個哥哥去外婆家的蓮湖大隊幫忙挖水庫,挖了整整三天,參與的勞動力每人都分到了五斤魚,付家等於得了十斤魚,念著謝姎的恩情,特地給她送了三斤過來。
這魚是本地最多的“紅尾巴”,肉厚、味美,但細小的刺特別多,所以適合醃製後曬成魚乾吃。
謝姎聽付蓉蓉說了怎麼做以後,就用鹽、八角、花椒抹遍魚身,醃上一天一夜後,掛在通風處陰乾。
那幾天她還在給宋書鶴祖孫做石屋的門窗和桌椅之類的簡單傢俱,正好晾在石屋的後屋簷下,太陽曬不到,但山風吹得到,沒幾天就陰乾了。
宋書鶴祖孫“喬遷新居”那天,她也給自己蒸了一條,山裡挖的野生薑塊切成細絲,鋪在魚乾上清蒸,吃起來鹹香開胃,特別下飯。
這次給姑姑也寄兩條嚐嚐。
……
“謝姎?月灣大隊的插隊知青?”
郵局人員接過謝姎遞過去稱重的包裹,看到落款,抬頭打量了她一眼,詢問道。
謝姎:“我是。”
“有你兩個包裹。”
“兩個?”
“對!稍等會兒,我去給你拿。”
由於月灣大隊地處偏僻,以前村裡有什麼信件一般是由大隊幹部來公社開會時順路捎回去的。
何況這種情況不多,一年到頭也沒幾封信,更不說包裹這種大件了。
直到知青下鄉,全國各地寄往各大隊的信件、包裹才多起來。
郵局最近也在頻頻開會商討,或許會派個郵遞員專跑公社——馬家溝大隊——前進大隊——月灣大隊這條線,給沿途大隊送信送包裹單。
不過真要實行,恐怕也要等下半年,上半年還得知青們自己來郵局取。
謝姎邊聽工作人員解釋邊接過對方遞出來的兩個包裹,在簽收欄簽了字。
這才發現其中一個包裹是林璽寄來的。
而且不知道寄的是啥,特別沉。
倒是姑姑寄來的那隻,輕輕軟軟的,一摸就知道不是衣服就是布料。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