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武裝戰鬥型機器人正在被陸安以一己之力“手搓”出來。
在外人眼裡,即便是幾百人的技術開發團隊,用數年時間也未必能夠搞定,但陸安卻能以一己之力在個把月的時間裡搞定全部的技術問題。
在此期間孟秋顏也沒少幫忙,畢竟她也是有計算機專業能力,不過能幫的忙不多。
就這樣,時間來到了4月底。
第一個戰鬥型或者說格鬥型機器人的所有技術節點都被陸安打通,並且需要加工的部件也都搞定了,接下來就剩最後一道環節,總裝。
大約需要三五天左右的時間完成各模組部件的總裝。
……
與此同時,軍方總裝備部。
“這款仿生機械臂確實技術含量非常高,幾個科研單位的技術專家嘗試逆向研究都無法仿製,尤其是軟體控制系統非常精妙。”
裝備發展部的負責人轉頭看向旁邊的中年男子說道:“風庭,你是說開發這機械臂的公司創始人曾跟你說,他能夠開發出人形機器人,還能實現無線控制?”
這位肩扛上校軍銜的中年男子正是李風庭,他回憶道:“該公司的創始人陸安,他的確說過具備技術可行性。”
李風庭將一個檔案袋取來遞給頂頭上司,說道:“我認為陸安此人不像是吹牛,這是有關於他的檔案資料,您看看,也是國防七子之一的西工大畢業生,是個極為難得的寶貴人才。”
上司旋即開啟文件瀏覽了一遍,上面赫然便是陸安的資料資訊。
“這何止是人才?簡直就是天才,還是跨領域型的天才。”頂頭上司看了陸安的資料檔案也吃了一驚,實在是陸安在校期間的履歷過於華麗,光是在校就讀時就發表了十多篇跨領域的論文,登上了世界頂級期刊。
選修十門專業搞不好還不是他的上限,而是已經畢業時間到了,要是能在校多個一兩年的時間,或者進修,可能搞定的專業還會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陸安在校就讀了四年直接選擇應屆畢業,然後沒有去讀博什麼的。
因為學校已經沒什麼能教他的,尤其是這一世的陸安重生更是多了五百多年的學識與見識。
但就算沒有拿到高學歷,也不會有人覺得這樣的人才不如那些拿到博士學位的人。
末了,頂頭上司看向李風庭如是說道:“你代表軍方親自去見一見這個年輕人,當面向他問詢清楚,具備人機協同能力的人形武裝機器人到底能不能研製出來。”
李風庭應道:“是。”
軍方對此非常感興趣,這種機器人若是能夠搞出來,那就不需要讓戰士去前線衝鋒陷陣,而是透過在大後方控制機器人,讓鋼鐵之軀的機器人在前線衝鋒陷陣。
一場戰鬥下來,可以做到極低的傷亡率,甚至零傷亡率將成為未來戰爭的常態。
機器人不過是工業製造的產物,只要工業產能拉滿,可以源源不斷的從流水線上大批次製造,產能不斷那就無窮無盡。
而敵人用血肉之軀的人類戰士與之對抗,那就是打一個少一個,一個人類從出生到成年需要一二十年的時間,而一個機器人從流水線上下來可能就是一二十分鐘的事情。
敵人如果是用人類戰士來跟機器人軍團拼戰損消耗,就算是投入上千萬的兵力都消耗不過。
實際上一個國家打光十幾萬的精銳部隊就足以傷及元氣,損失幾十萬的精銳部隊就足以動搖國本,甚至有可能導致國家傾覆。
損失上千萬,那都不敢想會是怎樣的噩耗。
就這還是以上三常這樣的世界級大國標準來衡量的,若是中等國家,損失個兩三萬規模的精銳部隊,國家就得完犢子。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