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上午。
“這是四大企業的人才援助名單,總共有859位工程師。”孟秋顏來到陸安的辦公室,把一個u盤和一份紙質檔案放在了他的辦公桌上,
u盤裡的資料是820多位骨幹工程師資訊,人員太多所以數字化複製到了u盤裡,而紙質檔案裡有30多位頂級專家的履歷資訊。
陸安拿起檔案材料開啟閱覽,他很快注意到了好幾個外國面孔的大頭照。
履歷資訊顯示均為當年國家搞的“雙引”工程人才,原籍都是烏克欄人,但現在已經是樺國籍,而且他們的家屬已經在樺國定居十幾年,可以放心任用。
這些專家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履歷,都是前蘇連時代航天體系培養出來的世界頂級專家。
安德烈·諾維科夫這位世界級結構動力學專家,材料上寫著他擅長結構動力學、複合材料設計、斷裂力學、極端環境材料等。
但誰能想到二十年前他在烏克欄時,竟然一度淪落到成為計程車司機。
另一位叫德米特里·彼得羅夫的烏專家更慘,當時一度窘迫到差點餓死,還是靠著來自樺國在烏的工作人員提供的300美元度過了難關。
老蘇在世的時候,彼得羅夫就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航天發射場操作指揮官,他當時管理著大型發射場的日常運作和多次重大發射任務。
專長髮射場系統工程、火箭操作流程、推進劑處理與加註、大型機械操作、任務控制中心管理等等。
自打老蘇分家後,彼得羅夫在烏克欄淪為了清潔工。
那些曾經航天界響噹噹世界級老專家,在那個年代同時擁有了高超的技術和最低的社會地位。
陸安看到這些資料資訊,也不禁唏噓感嘆:“這二毛當真是暴殄天物,這些人讓他們去造航母、造飛機、造火箭都可以做的非常出色,但是讓他們去清洗泳池、做清理,他們可能連拖把都不知道用哪根。”
當時,全世界都知道這些專家是無價之寶,全世界都在搶人,唯獨二毛自己不知道,那時候壓根沒人記得他們曾是世界航天界的翹楚,這些專家為了生計不得不賣掉房子,一度變得無家可歸。
至今二毛也依然不珍惜,許多企業瀕臨倒閉,任其自生自滅。
例如扎伯羅熱的馬達西騎工廠損失了約85%的訂單,數千名工程師被解僱,瑪卡羅夫南方機械製造廠曾是其最大的火箭和航天工業企業,但該廠目前已改為每週一天上班,也在倒閉的邊緣。
今時今日,彼得羅夫這些老專家已經逐漸閒散下來,過起了退休生活。
國家一方面出於關懷讓他們退休養老,另一方面是逐漸開始用自己的人,這麼多年下來已經學到了本領。
不過像彼得羅夫這些退休的老專家們其實很苦惱,來到樺國吃好喝好身體倍好,他們是一直想繼續在一線為事業發光發熱的。
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能夠繼續從事熱愛的工作事業比什麼都重要。
如今星界動力航天公司的成立,國家尋思著正好可以給這些閒散下來的專家找個班上,那就去星界動力航天上班吧。
諾維科夫、彼得羅夫這些老專家們得知又有班上了,老專家們很開心,二話不說就同意。
這班可太願意上了,能夠繼續從事熱愛的工作,他們是真不要工資都行。
此刻,陸安看完材料大為滿意:“有這800多人的加盟,星界動力航天的主要科研部門就能迅速拉起來,不出三個月公司就能去正常運轉起來,就是人才還是不夠多。”
孟秋顏說道:“這些人才是四大企業借調過來的,等星界動力的人才隊伍體系建立起來,他們還得回原單位,他們在公司的待遇按正式員工給嗎?”
聞言,陸安毫不猶豫道:“來都來了肯定要儘可能讓這些人自願留下,待遇就更要按正式員工給,要留人,真誠才是必殺技。”
尤其是紙質檔案裡的30多號人,陸安看了他們的履歷資訊是非常滿意,這是真援助了貨真價實的頂尖人才,每一位都是至少副總師級別的頂級專家。
末了,陸安從中選出了七位頂級專家。
他們分別是王鐵軍、呂明、周智雄、程書強、吳光裕、德米特里·彼得羅夫和安德烈·諾維科夫。
根據這七位專家的專長領域,分別讓他們擔任星界動力航天的七大核心部門負責人。
“記一下,七部門負責人做如下安排。”
陸安瞄了眼孟秋顏說道:
“推進系統部負責人王鐵軍;結構與材料工程部負責人諾維科夫;發射與地面系統部負責人彼得羅夫;制導導航與控制部負責人程書強;航空電子與電氣系統部負責人周智雄;安全與任務保障部負責人呂明。”
孟秋顏逐一記錄備忘好,問道:“這六人給什麼職級待遇?”
陸安言簡意賅:“都給副總師職級,7500萬年薪。”
這些頂級專家其實對薪資並不敏感,他們已經不存在經濟問題。
不過這是兩碼事,年薪肯定是要給到位,他們要覺得錢太多了大可自己捐出去。
陸安想了想說道:“任務與系統整合部負責人吳光裕,職級首席總師。”
吳光裕一位功勳卓著的頂級專家,履歷寫著他擔任多個火箭型號的總師,其性格沉穩、經驗豐富、有威望也善於傾聽,擁有全域性視野和卓越的溝通協調能力,能夠在個性迥異的部門間斡旋,深刻理解航天工程的複雜性。
他也是一位頂級技術專家,專長系統工程全生命週期管理、需求工程、介面控制、技術風險識別與緩解、系統級建模與模擬、跨領域技術協調。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