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斯科特吃完飯回到家中後,楊帥把斯科特所說的全都用電腦的記事本詳細記錄了下來。
並且利用這些理解和白天的訓練內容,他又開始繪製步行者隊的戰術圖。
雖然這個時代的電腦和網際網路都還比較落後,但這些簡單的事情還是可以做到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楊帥這個在國內捲了十八年的高中生,喜歡用學習的方式去理解籃球。
訓練營的第二天,楊帥依舊面臨著第一天時的處境,不過他看起來明顯更加適應。
其中最主要的變化就是戰術跑位,他因為戰術問題被訓的次數明顯變少了。
等到訓練結束之後,楊帥坐下後約翰遜又朝他走過來,斯科特見狀起身準備避免衝突。
不過這次楊帥發現後直接站起身目光緊盯約翰遜。
約翰遜在走到一半時裝作想起什麼轉身走開了。
楊帥父母上輩子說的那些話再次得到驗證:當別人欺負你的時候,退讓只會讓對方變本加厲,只有反抗才能解決問題。
等到第三天,楊帥一整天下來因為戰術問題被訓的次數只有一次,他進步神速。
不過斯科特那天的提醒也在逐漸變成現實,除了斯科特之外,就只有貝斯特和霍伊博格會和他聊上幾句。
不過楊帥倒是無所謂,被八九個人孤立,和被十四五個人孤立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等到了第四天,楊帥沒有再因為戰術問題被訓。
而步行者隊的基礎訓練也在這一天結束,等到第五天,開始進入到對抗訓練。
和當初選秀試訓時不同的是,對抗環節並沒有三對三對抗,而是直接全場對抗。
步行者隊現在還未進行最終裁員,整支球隊一共有18個人,分成了三隊。
18個人被分成了三隊:主力、替補和板凳。
楊帥被分到了板凳隊,雖然管理層對他很重視,但球隊內部還是布朗說了算。
一開始是首發隊和替補隊之間的較量。
其他板凳球員有些心不在焉,因為被分到這個隊意味著想在新賽季很難獲得多少出場時間。
楊帥此時卻和當初桑尼·希爾聯賽的科比一樣,盯幀地看。
對於被分配到板凳隊他並不意外,畢竟步行者隊的側翼配置豪華,而且步行者隊選中他這個高中生顯然是想培養,而不是當即戰力用。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會跟著安排走,既然老球員都把他視作工作威脅,那他怎麼也得把那種威脅體現出來。
步行者隊現在的首發五人是沃克曼、米勒、麥凱、戴爾·戴維斯、裡克·施密茨。
最終是沃克曼填上了傑克遜的首發控衛位置。
這也算是意料之中的結果,因為在傑克遜來到步行者隊之前,那個位置就屬於沃克曼。
雖然這從側面也驗證了斯科特的那番話,如果沃克曼實力足夠的話,步行者隊之前就不會搞來傑克遜進行補強,現在這種變化實質上是球隊實力的削弱。
替補隊這邊,首發的五個人是貝斯特、斯科特、約翰遜、安東尼奧·戴維斯和杜恩·考斯威爾。
全場開始後,首發隊很快就取得了領先。
他們的戰術執行力、防守強度和默契都讓楊帥印象深刻。
而且布朗的要求高,這導致對抗賽的比賽強度也很高。
首發隊很快就陸續擊敗了替補隊和板凳隊。
楊帥的表現一般,他在對抗上明顯有些不適應。
對抗賽和他之前打過的比賽最大的不同就是對抗強度。
他幾乎每一次無球移動都會和人發生肌肉碰撞,更不用說拼搶籃板時那些拖、拉、拽、摔的動作。
等這一天訓練結束,楊帥整個人渾身疼痛,等淋浴的時候,他看到自己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
nba和高中籃球果然區別很大。
不過這一天下來,他也算對這個年代的nba強度有了清晰的認知。
第六天依舊是全場對抗訓練,但和第五天不同的是,這一天率先進行的對抗賽是在替補和板凳隊之間。
板凳隊這邊,首發控衛是霍伊博格,得分後衛楊帥,小前鋒杜恩·費雷爾,內線是阿德里安·考德威爾和德懷恩·辛特祖斯。
費雷爾是身高2米01的側翼,之前長期在老鷹隊打輪換,上賽季來到步行者隊後處於輪換邊緣球員,場均只有10分鐘左右上場時間;
至於內線的考德威爾和辛特祖斯,一個身高2米03,一個2米16,他們都是步行者隊休賽期新籤的自由球員;
從板凳隊構成也能看出布朗是那種相信固有輪換的教練,除非像貝斯特那樣實在沒人頂,否則無論是新秀還是自由球員,都得從板凳打起。
比賽開始前,楊帥就看到約翰遜走到了自己身邊。
對位上來看,楊帥應該和斯科特對位,看樣子是約翰遜主動要求換防到了他。
“來自埃迪·約翰遜的負能量+48。”
兩人才剛對上位,楊帥的腦海中就已經響起了系統的提示音。
他不由得搖了搖頭,昨天那麼一鬧,這老傢伙對他怨念頗深吶。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