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這是?”
只是看到第三行,張工便立刻判斷出洛珞在寫的是新的數學模型,但這怎麼可能?
就算洛珞真的是高斯轉世,那不也應該是你改進了偏微分變式方程,然後各個專案負責人一同參與修改,把最終的數學模型最佳化出來嘛。
所以你這是在幹什麼?一個人把活都幹了?
然而眼睛是不會欺騙他的,作為殲11專案的總體工程師,他可不是一般的專案工作人員。
從兩年前的預研便紮根在專案上他十分清楚,這就是殲11設計實驗的數學模型。
雖然沒有經過超算驗證,他無法肯定模型精準度,但目前為止他都沒有找到任何問題。
最關鍵的是,他此刻僅僅看到了第9行,而洛珞已經寫到了第.15,16,17行。
“這是現場計算出來的?”
他實在難以相信還有這麼離譜的事情,但就這樣確實的發生在了他的眼前。
“難道他真的能憑一己之力完成整個模型設計?”
張工僅僅是腦海裡產生這個想法,便立刻一副見了鬼的樣子。
他知道,事情已經不是他能做主的了,連忙掏出手機往外走去。
與此同時,解放軍總裝備部:
科學院院士,同時也是殲11專案的總設計師的楊院士,正在跟裝備部的領導彙報專案進度。
如果洛珞看到這一幕,一定會詫異:合著張工你說的總裝是總裝備部是吧。
“楊總”
這是,助理突然拿著電話走了過來。
楊院士掃了助理一眼,倒沒有先行責問。
這個助理跟了他好幾年,他很清楚如果沒有十分重要的事情,對方是不可能貿然過來打擾的。
果然,剛一接電話聽完第一句,楊院士便直接站了起來:
“你現在就把所有總體和所有分管負責人召集起來,我馬上回去,另外緊急申請曙光-3000配合驗算。”
交代完要緊的事項楊院士放下電話快速的解釋道:
“曹部長,殲11專案有了重大突破,我恐怕要立刻回所裡一趟。”
“老張,情況怎麼樣了?”
當楊院士趕回研究所時,房間裡已經人頭攢動顯然各個部門的負責人都到場了。
“馬上收尾了”
張工滿臉嚴肅的回答道。
果然,話音剛落,洛珞停下了粉筆,先是揉了揉已經麻木的手腕:
“力學所把湍動能項做了張量分解,但忽略了旋渦破碎時的螺旋模態耦合。”
粉筆尖精準點中某處傅立葉譜缺口:
“如果引入我論文裡的非對稱渦相位鎖定演算法”
整個資料室忽然響起此起彼伏的吸氣聲。
楊院士的眼鏡滑到鼻尖,這位曾主持過東風-31氣動設計的泰斗猛然按住桌子:
“立刻調取7號探頭資料,把周向壓力分佈投影到黑板座標系!“
當三維流場圖與洛珞的算式重迭時,原本離散的激波紋路竟如拼圖般嚴絲合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