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壓抑的抽氣從旁邊傳來,是策劃部的老陳,他也是最早看到這份報告的人之一:
“韓…韓總,這…這確定沒搞錯嗎?”
“拾光那邊反覆確認過兩遍了”
韓三坪的聲音竟也有些乾澀,他放下報告,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面,力道很重:
“10.2億…《英雄》當年2.5億,我們覺得是天花板了,《原始碼》去年3.6億,洛珞自己打破了自己,我們就覺得摸到天際了,現在?呵呵……十億!一個星期!七天!”
他站起身,走到窗戶邊,看著外面京城開始亮起的萬家燈火,背影透著一種混合了震撼、狂喜和巨大壓力的疲憊。
老陳看著那報告,腦子裡嗡嗡響,他想起了五一前夕,那場星光劇院的盛大首映禮。
特效的驚豔、故事的厚重、那種中式科幻獨有的集體悲歌與希望…他當時就知道這片子會爆,但十億?一週十億?這簡直像個科幻數字!要知道,2008年全國全年總票房才不過43億!一部電影,一個禮拜,佔了全年近四分之一?他無法想象下週、下下週的資料。
“馮導他們…怕是睡不好覺了?”
老陳半開玩笑地說了一句,試圖緩解一下這沉重的衝擊感。
“何止是睡不好覺。”
韓三坪嘆了口氣,臉上反而露出一絲感慨:
“我上午剛跟王中軍通了電話。他在電話那頭足足沉默了快一分鐘,然後就說了一句話:‘咱倆玩兒了一輩子電影,從沒想過…票能這麼賣。’”
他模仿著王中軍的語氣,帶著一絲茫然和難以言喻的感慨:
“之前看片會,他看著行星發動機群起飛的畫面,嘀咕的是‘真有錢啊’,小剛當時是驚訝洛珞真敢把投資砸到這個份上。但現在…”
韓三坪搖搖頭:
“現在他們想的,恐怕是洛珞用這部片子,給他們,給所有人,重新劃定了一條金線,十億!一個以前只存在於我們年終宏偉藍圖裡的‘奮鬥目標’,一個行業標杆,就這麼輕描淡寫地被一部電影在一週內踩在腳下,這不僅僅是票房的勝利,這是對整個電影製作理念、市場潛力和技術投入上限的一次粉碎性顛覆!”
“那……”
老陳遲疑了一下,看向那張彷彿帶著魔力的票房報告:
“韓總,您覺得……這事會怎麼收場?《地球》會衝到多少?”
韓三坪走到辦公室牆邊那張巨大的地圖旁,上面主要城市的位置被他用紅圈標註著影院的分佈點。
“收場?”
他目光深沉地掃過那些密密麻麻的城市:
“這不是收場,這是開場!”
他的手指狠狠地點在“10.2億”那個數字上:
“這十億僅僅是個開始!後面跟著的,將是整個行業被前所未有的顛覆,資本的狂潮會湧進來,技術的軍備競賽要升級,題材的天花板會被頂得更高……一場風暴來了,一場因為《流浪地球》帶來的、席捲整個中國電影工業和觀影生態的超級風暴!”
辦公室安靜下來,只有窗外隱約傳來的城市喧囂。
韓三坪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張小小的票房快報上,那上面的數字在燈光下彷彿在燃燒,散發著滾燙的熱度,將這間承載了太多電影沉浮的辦公室,也映照得如同即將奔赴新紀元的引擎控制室。
十億,已不再是夢。
它是一塊砸進平靜水面的巨石,激起的是整個行業的滔天巨浪和無限可能。
雖然許多人都有所準備,作為國內首個大型的3d科幻大片,又是洛珞自編自導自演的鉅作,《流浪地球》勢必會打破許多紀錄,甚至把票房記錄大幅度重新整理。
但……這個重新整理的量級和速度依舊超出了他們的認知。
即便有3d場那稍顯昂貴的票價加持,它的成績也好的有些過分了。
畢竟拋開票價不談,那恐怖的上座率,和觀影人次可不是假的,《流浪地球》突破的記錄又豈止是票房一項。
而且最讓人感到震撼的不光是從三億到十億之間的跨度太大,更重要的是,做到這一切的《流浪地球》只用了一個星期,這個效率讓這個記錄看上去都顯得有些容易了。
《流浪地球》突破十億票房容易嗎?從結果和時間線上看,是的。
但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又是格外的不易。
這個數字背後,是無數影院24小時輪轉不休的放映機轟鳴,是被冰原實景凍得裹緊外套卻依然眼神發亮的觀眾,是被淚水浸溼3d鏡片後卻忍不住在朋友圈寫下萬字長評的科幻迷。
一種關於“看電影”的全新集體儀式感,在行星發動機的幽藍光芒中誕生。
“時光系”平臺的“沉浸式太空艙”宣發策略,在電影公映後被賦予了更磅礴的生命力。
線上討論的熱度遠超首映公告發布時的盛況:
時光部落格:#流浪地球#標籤下,早已不是簡單的劇情討論。
技術流博主“膠片獵人”的《深度拆解:“流形引擎”如何重構電影工業的視覺奇觀?》成為百萬爆款,評論區內專業工程師與影迷激烈交鋒;
某航天研究所在官方賬號破天荒地轉發了電影中行星發動機推力設定的討論帖,配文“雖為藝術誇張,但嚴謹態度值得肯定”。
眼淚與笑聲交織,一位名為“為朵朵哭花了妝”的網友曬出溼潤的鏡片照片,被轉發數萬次。
更催淚的是,一篇《姥爺韓子昂:冰封末世裡最溫暖的鄉土中國》的長文,讓“回家吧”三個字成為全網的淚點觸發器。
時光貼吧:“流浪地球吧”會員數一週內突破500萬大關。
“行星發動機吧”、“地下城生存手冊吧”等衍生吧如雨後春筍。
吧主置頂的“發動機科學幻想與實現路徑終極討論帖”樓層蓋破十萬層,吧友們甚至自發組織起了“虛擬地下城管理委員會”,制定各種稀奇古怪的“末日生存規則”。
最火爆的依然是“曬票根,蓋千層樓!贏洛神親筆簽名模型!”活動,海量的票根圖片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數字冰牆。
時光快播的預告片成了許多還沒能去影院看的觀眾的棲息地,無數觀眾湧入平臺反覆刷木星爆發、地球啟航、冰封上海等片段,彈幕區徹底淪陷在“前方高能”、“經費在燃燒”、“淚目”、“頭皮發麻”、“國產科幻nb”的海洋中。
全民造梗,文化出圈:“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這段魔性的提示音超越電影本身,成為街頭巷尾的交通警示新標語,交警都笑著說“效果好極了”。
評論小組熱議劉培強“欺騙式父愛”是否合理,天涯社群則持續深扒“飽和式救援”背後那個沒露面的以色列科學團隊原型。
貓撲ps高手將行星發動機p進了萬里長城、西湖斷橋,配上“帶著地球去打卡”的標題,引爆新一輪歡樂轉發。
公映前那種“科幻撲街論”、“國產視效天花板”的質疑,在絕對的資料和全民狂歡的浪潮面前被徹底碾碎。
媒體口徑實現了180度大轉彎,讚譽之聲如同萬座行星發動機的轟鳴響徹天際:
《光影巨輪破冰啟航!洛珞用30億豪賭贏下華語電影的未來!》——財經時報深入剖析了“流形引擎”技術壁壘和未來商業應用前景,將鉅額投資定義為“劃時代的科技投資而非票房賭博”。
《不是神話,是史詩!《流浪地球》定義中式科幻精神核心》——國民日報文藝版重磅刊文,盛讚影片“以飽和式救援的宏大敘事替代個人英雄主義,以集體存續的家國情懷超越個人得失,以嚴謹冷峻的科學態度支撐瑰麗想象,深刻詮釋了華夏文明在末日考驗下的精神韌性與犧牲擔當,是一部真正具有民族氣魄的科幻史詩。”
《每一幀都是國家自信!中國電影工業里程碑就此誕生》——新華通訊社罕見地用如此高的評價,將影片的成功上升到了文化自信和國家工業實力的層面。
《眼淚為誰而流?論《流浪地球》中的情感密度與真實殘酷》——文藝深評則聚焦韓子昂、剛子、王磊這些“小人物”的犧牲,盛讚“這些非英雄化的、充滿煙火氣的消亡,以其無可辯駁的真實感和殘酷性,鑄造了影片震撼人心的情感基石,讓家國情懷落到了血肉豐滿的生命之上。”
國際媒體也紛紛側目:路透社、好萊塢報道者等國際媒體紛紛跟進報道,“3.6億記錄兩天告破”、“首周1.2億美元”、“東方科幻美學震撼世界”等標題開始出現在外網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