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的億萬富豪

第500章 量大價優

1940年出生的弗蘭克-扎帕,是舉世公認的音樂天才,也是敢於打破傳統的藝術先驅。

窮極一生,他都在打破音樂流派的藩籬,並將其重塑成完全屬於自己的風格。在超過30年的職業生涯中,扎帕創作了無數搖滾、流行、爵士、融合爵士、管絃樂、具象音樂,以及將上述所有樂種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優秀作品。

1966年的《freak out!》,被視為首張搖滾概念雙專輯,融匯先鋒管絃樂與社會諷刺,啟發了整整一代在嬉皮士運動中湧現的搖滾音樂人。保羅-麥卡特尼就曾公開表示,披頭士的第八張錄音室專輯,也是最偉大的那一張,《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就是這支樂隊對《freak out!》的致敬。

1969年的《hot rats》,採用當時罕見的16軌錄音技術,奠定了爵士搖滾的標杆,使後來的爵士樂大師鮑比-薩納布里亞、比爾-弗裡塞爾、約翰-佐恩,還有放克音樂傳奇喬治-克林頓成為了他忠實的信徒與追隨者。

而自60年代開始,不斷以荒誕歌詞解構主流文化,用《bobby bro》等一系列單曲諷刺美國中產價值觀的弗蘭克,更是被媒體和業界冠以喜劇搖滾教父的頭銜。從吉米-亨德里克斯,到黑色安息日樂隊,再到涅槃樂隊的科特-柯本,幾乎每一位有抗爭意識和反叛精神的搖滾音樂人,都會將弗蘭克-扎帕稱作他們的靈感來源,與精神導師。

誠然,放眼整個西方流行音樂產業,弗蘭克-扎帕的商業成績根本算不上出色。31年的職業生涯,62張錄音室專輯,全球總銷量迄今為止不過321.5萬張。其中銷量最高,榜單成績最好,最為大眾所熟知的第18張專輯《apostrophe》,也只拿到了公告牌專輯榜第十名而已。而單曲方面,他更是隻有3首單曲——沒錯,31年,每年平均2張專輯的產量下,竟然只有3首單曲——躋身過單曲榜前一百位。

但這相比起史蒂薇-妮克絲來說,足以稱得上慘淡的市場表現,卻並不能準確反映弗蘭克-扎帕曲庫的大眾接受度和商業價值。畢竟,弗蘭克都是透過自己的音樂發行公司和獨立廠牌釋出作品,所有的版權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僅與環球簽署了一份渠道發行協議。每賣出去一張專輯,弗蘭克-扎帕拿八成,而環球只能拿到兩成,這與傳統唱片協議裡,大型唱片集團至少能拿到80%-85%,甚至是90%的情況大相徑庭。

錢少,環球自然也就沒有動力幫弗蘭克-扎帕鋪銷售網路,更不會在他身上浪費哪怕一分錢的市場營銷預算。最關鍵的是,拋開別的不談,環球——或者說整個唱片工業——也需要殺一隻像弗蘭克-扎帕這樣的雞,來儆其他蠢蠢欲動的猴,向他們展示離經叛道的嚴重後果。

這種軟封殺,在那個資訊獲取渠道相對匱乏,傳播媒介基本上被資本壟斷的年代非常有效,但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線上流媒體和免費播放業態早已完全取代傳統的購買-使用模式,由環球等大型唱片集團苦心鑄就的行業壁壘完全崩塌,弗蘭克-扎帕於獨立廠牌發行的作品,不再需要主流唱片公司租用的輪船和貨車,一箱一箱地拉到全球各地的唱片店和連鎖超市售賣。

只需要滑鼠點按幾下,耗費相比起跨洋運輸來講微不足道的一點流量費,就能讓全世界的樂迷,聽到來自半個世紀以前,迄今依舊振聾發聵的傳奇之聲。

讓fleetod mac和史蒂薇-妮克絲這些傳統唱片時代就已經功成名就的主流巨星,於流媒體時代繼續鞏固他們的江湖地位和商業價值,是韓易想要做的事情。

而透過浪潮音樂基金和瀚音樂集團打造的次世代傳播模式,讓弗蘭克-扎帕這種長時間受到打壓和漠視,商業成績與藝術成就嚴重不符的獨立大師不再明珠蒙塵,使他們的作品得到應有的認可與收益,也是韓易孜孜以求的目標。

對於幾乎擁有無限金錢的他來說,二者並不衝突。

“弗蘭克的作品,確實是獨特而非凡的。”

靜靜地聽完韓易的陳述,史蒂薇換了個坐姿,輕舒了一口氣,問道:“但你真的這麼有信心,能把它們帶到聚光燈下?已經過去那麼多年了。”

“也許會聽起來有點自大,可我認為,策展人和被策展的作品同樣重要。”

“嗯哼。”史蒂薇應了一聲,點頭的幅度比之前顯得略大了一些,眼神裡掩藏著數股激烈衝突的複雜情緒。

“我們制定了一套出色的歌單推廣策略,讓我們能夠快速冷啟動任何曲目,大約一兩天內就能從零流量增長到一百萬次。這套策略,對麥迪遜來說,效果非常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